(1)功能脑网络
- 首先,获取了每个脑区的信号序列。
- 其次,计算任意两个信号序列间的相关(皮尔逊相关)。
- 把脑区视为节点,相关值视为边,连接边和节点就构造好了功能网络。
(2)结构脑网络的2种构建方式:
方式1:假定我们有100名被试,计算出红色脑区和蓝色脑区的平均灰质密度值(GMV),得到了100个红区的GMV和100个蓝区的GMV。把红区的100个GMV值和蓝区的100个GMV值做相关,就得到了红区和蓝区的相关值,也就是红区和蓝区的连边。当我们把所有脑区间的GMV相关计算出来后,就得到了所谓的结构共变脑网络。
方式2:假设每个被试都每隔三个月扫描一次T1像,至今扫描了12次。那么对每个被试的红蓝脑区,可分别计算出12个GMV值。对红蓝脑区的12个GMV值做相关即得到红蓝脑区间的连接值。
(3)白质纤维束脑网络:
- 首先,基于DTI成像,使用纤维追踪技术(以确定性纤维追踪为例)可以追踪出两个脑区间的纤维束。
- “如果两个脑区间存在纤维束,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连接,连接强度即为纤维束数量。也就是说,在确定性纤维追踪

本文详细介绍了构建脑网络的五种方法:功能脑网络通过计算信号序列相关性;结构脑网络通过灰质密度相关或时间序列相关;白质纤维束网络依赖DTI成像和纤维追踪;加权网络以连接值为权重;二值网络根据阈值区分连接与非连接。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