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高中物理学的牛顿定律求的是平均速度。为了更方便的理解运动物体的瞬间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启蒙了微积分思想。可以说微积分是研究物理的过程中设计出来的数学工具。
用极限思想求速度公式
定义时刻与相关变量
设是我们关心的时刻,
是
之后的一段很短的时间,用
表示汽车在始于时间
、终止于时间
的时间段上的平均速度。
引入极限概念
为了得到时刻的瞬时速度,让
越来越靠近
,最初可定义在时刻
上的瞬时速度为右极限形式
。如果允许
在
之前,用双侧极限替换右极限,即
。
结合位置函数求平均速度
假设在时刻,汽车的位置是
,那么平均速度
(其中分母
是所用时间的长度,当
在
之后)。
求瞬时速度极限公式
取时的极限,得到在时刻
的瞬时速度
。由于当
时会得到
的不定式,所以需要使用极限运算来求解。
变形极限公式
定义,因为
非常靠近
,所以两时刻的差值
无限接近于0,当
时,
,且
。此时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变为\
。
例子
已知汽车在时刻t的位置函数,求汽车在任意时刻 t 的速度。
解
瞬时速度的公式
首先将和
代入公式
展开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 所以原式变为
化简
将h = 0代入并得到: 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因此,在时刻0,汽车的速度是20 * 0 = 0英里/小时——汽车在休息。半小时之后,在时刻,它的速度是
英里/小时。一小时之后,速度是
英里/小时。
在时刻的速度是
,这告诉我们,汽车行驶得越来越快,每小时速度增加
英里/小时。也就是说,汽车以
英里每二次方小时加速。
从函数图像来理解导数
导数的定义
设函数 在点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在
处取得增量
时,函数
相应取得增量
。
若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在点
处可导,并称该极限值为
在点
处的导数,记作
、
、
或
。
几何意义
导数 表示函数
在点
处的切线斜率。
物理意义
若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则
表示物体在
时刻的瞬时速度。
注意事项
1. 导数的本质是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
2. 函数在某点可导的必要条件是该点连续,但连续不一定可导(例如 在
处连续但不可导)。
3. 导数的定义式可以写成不同形式,例如:
示例 若 ,则其导数为:
二阶导数
二阶导数是在一阶导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函数进行求导得到的概念。
个人一直用直观但不精准的方法记忆:导数记录了图像的在某一点上的斜率数值,二阶导数是关于这个斜率的函数。三阶导是关于这个斜率函数的斜率的函数。更高阶的如此循环嵌套,本质上高阶导就是二阶导。
定义
对于一个给定的函数,先对其求一阶导数
,然后再对
求导,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函数
的二阶导数,记作
。例如,对于函数
,其一阶导数
,再对
求导,可得二阶导数
。
表示方法
如果,除了用
表示二阶导数外,还常用
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更能体现出二阶导数是对
关于
的两次求导过程。例如,对于
,
,那么
。
几何意义
函数的凹凸性
说凹凸性过于学术化。以二次函数为例子,用我自己的话就是函数图像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
二阶导数的正负可以判断函数图像的凹凸性。若,则函数
的图像在相应区间是下凸的(也称为凹向上);若
,函数
的图像在相应区间是上凸的(也称为凹向下)。例如,对于函数
,
,其图像是下凸的抛物线。
拐点
二阶导数为零的点或者二阶导数不存在的点可能是函数的拐点。拐点是函数凹凸性发生改变的点。例如,对于函数,
,当
时,
,
就是该函数的一个拐点,在
时函数图像上凸,在
时函数图像下凸。
物理意义
在物理学中,二阶导数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直线运动中,如果位移是时间
的函数
,那么一阶导数
表示速度
,二阶导数
表示加速度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比如,一辆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函数
(其中
是初速度,
是加速度),速度
,加速度
,这里加速度是一个常数,说明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应用
求函数的极值
结合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可以判断函数的极值情况。当一阶导数时,若二阶导数
,则函数
在
处取得极小值;若
,则函数
在
处取得极大值。例如,对于函数
,先求一阶导数
,令
,解得\
或
。再求二阶导数
,
,无法直接判断
处的极值情况;
,所以函数在
处取得极小值。
优化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遇到需要优化某个量的情况,例如求最高点、最低点等。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利用二阶导数可以帮助确定函数的最值点。通过求一阶导数找到可能的极值点,再利用二阶导数判断这些点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
连续和可导的关系
关系定义
可导函数必连续,即如果函数在
上可导,那么它在
上连续。例如
可导,所以它在
处连续,其他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除垂直渐近线处)也有类似结论。
证明思路
要证明在
上连续,需证明
,用
替换,即证明
。
证明过程
因为在
上可导,所以
存在,由此可知
存在。
考虑极限,将其分成两个因子求极限,
。
又因为,
所以。
在两边加上
,得到
,证明了可导函数必连续。
注意
可导函数必连续,但连续函数不一定可导。
总结
如果文字定义比较难以理解导函数的话,可以尝试用函数图的方式理解。用不准确但是好理解的话说,导数就是(x,y)这一点上的函数切线,有切线就是可导,没切线不可导。
导数的图像含义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核心维度来理解:
1. 切线斜率本质
- 导数f'(x₀)表示函数y=f(x)在点(x₀, f(x₀))处切线的斜率
- 几何验证:
如抛物线y=x²在x=1处的切线斜率为2(f'(1)=2*1=2)
2. 函数增减性映射
- 正导数(f'(x₀)>0):切线向上倾斜,函数在该点附近递增 - 负导数(f'(x₀)<0):切线向下倾斜,函数在该点附近递减 - 零导数(f'(x₀)=0):切线水平,可能为极值点或驻点
3. 变化率可视化
- 导数绝对值大小反映曲线陡峭程度 - 例如:f(x)=x²在x=2处导数为4,比x=1处导数2更陡峭
4. 动态变化过程
- 导数通过割线斜率的极限过程获得:
- 初始割线连接(x₀, f(x₀))和(x₀+h, f(x₀+h))
- 当h→0时,割线趋近于切线,斜率趋近于f'(x₀)
几何验证示例: 在y=x²图像中:
- x>0区域导数为正,曲线向右上方延伸
- x<0区域导数为负,曲线向左下方延伸
- 顶点(0,0)处导数为0,切线水平 这种图像解释建立了函数变化特性与几何形态之间的直接联系,是理解微积分中变化率概念的关键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