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治理:向敏捷转型的治理视角
1. 引言
信息技术(IT)治理近年来备受关注,但仍缺乏通用定义、完整模型及所需工具技术。不同学者对 IT 治理有不同定义,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增加 IT 对组织的价值并降低风险。
近年来,一些 IT 治理和控制框架相继出现,如 CobiT、ITIL、ISO - 17799 等。然而,这些框架并不完善,CobiT 作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框架,缺乏针对软件开发组织的治理机制描述。本文旨在弥合高层 IT 治理与软件开发治理之间的差距,提出通用治理模型,并以向敏捷软件开发的转型过程为例,展示特定领域的治理方案。
2. 治理模型
治理模型的目的是统一表示治理过程中的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该模型基于文献综述和一系列场景构建,从治理的字典定义出发,逐步引入模型元素。
- 治理的定义 :“治理”意味着持续行使主权权威,控制和指导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影响被治理对象的活动、状态或行为。这表明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有合法权威的实体,且关注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方式。
- 治理范围与主体
- 治理范围 :代表受治理行为影响的一组实体和关系,具有层次可分解性,可属于多个层次结构。在企业治理中,范围可能是整个组织及其活动;在 IT 治理中,范围包括 IT 组织、流程、活动、角色和资源。
- 治理主体 :指有权对治理范围行使权威的一组角色。在社会和商业组织中,通常存在多个治理主体,它们关注不同的治理范围和需求。治理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