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标签分发协议深度解析
1. E - LSP与L - LSP对比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标签交换路径(LSP),即E - LSP(显式标签交换路径)和L - LSP(隐式标签交换路径),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 对比项 | E - LSP | L - LSP |
| — | — | — |
| PHB确定方式 | 由EXP位确定 | 由标签或标签与EXP位共同确定 |
| 承载PHB能力 | 单个LSP可承载多达8种不同的PHB | 每个LSP可承载单个PHB,或具有相同调度机制和不同丢弃优先级的多个PHB |
| 标签使用与状态维护 | 使用保守标签并维护状态,因为标签仅用于传达路径信息 | 使用更多标签并维护更多状态,因为标签传达路径和调度行为信息 |
| PHB信息传达 | 无需信令传达PHB信息 | 建立LSP时需要信令传达PHB信息 |
| 网络支持PHB数量 | 仅使用E - LSP时,网络最多支持8种PHB;需要更多PHB时,可与L - LSP结合使用 | 网络可支持任意数量的PHB |
2. 控制平面机制
MPLS使用标签进行转发,而标签与转发等价类(FEC)之间的绑定需要在网络中进行分发。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发明新的协议来分发标签绑定;二是扩展现有协议,使其除了携带路由信息外,还能携带标签。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工程界为此发明了新的协议LDP(标签分发协议),并扩展了现有的RSVP(资源预留协议)和BGP(边界网关协议)。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协议的特性、优缺点。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0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