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在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模拟系统中,带宽是指系统的通带带宽。至于通带是什么,想一想带通滤波器也就差不多了。基本上输出功率下降到原来的一半(-3dB)处的两个频率点之间的间隔。单位是Hz。
在数字系统中,带宽通常是指数据的传输速率,单位是bit/s或baud/s。对于二进制的情况,带宽恰好等于速率。
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andwidt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
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
电视制作必读—场的概念
场的概念原于电视,电视由于要克服信号频率带宽的限制,无法在制式规定的刷新时间内(PAL制式是25fps)同时将一帧图象显现在屏幕上,只能将图象分成两个半幅的图像,一先一后地显现,由于刷新速度快,肉眼是看不见地。普通电视都是采用隔行扫描方式。
隔行扫描方式是将一帧电视画面分成奇数场和偶数场两次扫描。
第一次扫出由1、3、5、7…等所有奇数行组成的奇数场 (底部场)
第二次扫出由2、4、6、8…等所有偶数行组成的偶数场 (顶部场)
(premiere中称为顶部场Upper Field 和底部场 Low Field
关系为偶数场 Even field 应对应顶部场 upper field ,奇数场odd field 应对应底部场 lower field )。这样,每一幅图象经过两场扫描,所有的象素便全部扫完。
众所周知,电视荧光屏上的扫描频率(即帧频)有30Hz(美国、日本等,帧频为30fps的称为NTFS制式)和25Hz(西欧、中国等,帧频为25fps的称为PAL制式)两种,即电视每秒钟可传送30帧或25帧图像,30Hz和25Hz分别与相应国家电源的频率一致。
电影每秒钟放映24个画格,这意味着每秒传送24幅图像,与电视的帧频24Hz意义相同。电影和电视确定帧频的共同原则是为了使人们在银幕上或荧屏上能看到动作连续的活动图像,这要求帧频在24Hz以上。
为了使人眼看不出银幕和荧屏上的亮度闪烁,电影放映时,每个画格停留期间遮光一次,换画格时遮光一次,于是在银幕上亮度每秒钟闪烁48次。电视荧光屏的亮度闪烁频率必须高于48Hz才能使人眼觉察不出闪烁。
由于受信号带宽的限制,电视采用隔行扫描的方式满足这一要求。每帧分两场扫描,每个场消隐期间荧光屏不发光,于是荧屏亮度每秒闪烁50次(25帧)和60次(30帧)。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帧频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电影的标准在世界上是统一的。
场是因隔行扫描系统而产生的,两场为一帧,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普通电视的成像,实际上是由两条叠加的扫描折线组成的,比如你想把一张白纸涂黑,你就拿起铅笔,在纸上从上边开始,左右划折线,一笔不断的一直画到纸的底部,这就是一场,然而很不幸,这是你发现画的太稀,于是你又插缝重复补画一次,于是就是电视的一帧。场频的锯齿波与你画的并无异样,只不过在回扫期间,也就是逆程信号是被屏蔽了的;然而这先后的两笔就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反映在电视上就是频闪了,造成了视觉上的障碍,于是我们通常会说不清晰。
现在,随着器件的发展,逐行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它的一幅画面不需要第二次扫描,所以场的概念也就可以忽略了,同样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情,由于没有时间的滞后及插补的偏差,逐行的质量要好得多,这就是大家要求弃场的原因了,当然代价是,要求硬件(如电视)有双倍的带宽,和线性更加优良的器件,如行场锯齿波发生器及功率输出级部件,其特征频率必然至少要增加一倍。当然,由于逐行生成的信号源(碟片)具有先天优势,所以同为隔行的电视播放,效果也是有显著的差异的。
就采集设备而言,它所采集的AVI本身就存在一个场序的问题,而这又是采集卡的驱动程序和主芯片以及所采集的视频制式所共同决定的;就播放设备而言,它所播放的机器本身还存在一个场序的问题,而这又是播放设备所采用的工业规范标准以及所播放的视频制式所决定的;上述两个设备的场序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的。具体设置可以参看下面的图表STDLIST。
在实际制作中,就用PREMIERE,在采集制作时的场序则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愿作适当的调整,其根本宗旨是把采集设备的场序适当的调整到播放设备的场序。首先要确定采集设备在采集不同制式不同信号源时,所采用的场序,这可以从采集设备技术说明书中查到;其次要确定你最终输出视频格式和播放机所采用的场序,这可以从所播放的视频制式工业规范标准以中查到;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采集设备的场序来采集,用播放设备的场序来输出。这正是我们在PREMIERE中作场序调整的目的之所在。
在premiere中输出的时候,注意输出的场跟源文件的场要一致,否则会抖动的很厉害或有锯齿。还有有些插件不支持场输出,比如Final Effect(模拟各类天气效果的,雨、雪等),Power
在premiere中慢动作的设置和做vcd的设置不一样,请自己根据设备的不同进行研究。
1.如果渲染的图像要和将来的实拍影像合成,最好带场输出,在合成软件中先对他们去场,合成后再带场渲染输出。
2.如果是单纯的动画,根据图像决定,如果画面有大幅度的水平移动(包括近处物体的移动、物体的快速飞行、整个摄像机的摇移等),应该带场输出,避免抖动产生。
3.如果没有必要带场输出,最好不要带。因为这样产生的图像品质更高。
最后渲染图片一般还要拿到合成软件中进行后期加工,这时一般先去场,然后进行合成操作,最后渲染输出时再把场打开。在奇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