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器学习:从习题到实际应用
习题解读
在学习过程中,每节末尾的习题设计旨在激发读者回顾和重新发现主要原理与结果,无论是自学还是课堂学习,这些习题都能让读者在获取新知识时,填补缺失的部分,完成知识拼图。习题采用了类似Donald Knuth书籍的组织方式,基于“我们对自己发现的事物学得最好”这一理念。
习题经过了恰当的分类和评级,以说明预期的难度程度。主要分为普通习题和研究问题两类。普通习题大多是为了让读者深入掌握主要概念,完善整体知识体系;而研究问题则对博士生等有较高学术追求的人具有吸引力,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可作为一篇研究论文的目标。
以下是习题和研究问题的评级方案,主要基于Donald Knuth的评级体系:
| 评级 | 解释 |
| ---- | ---- |
| 00 | 极其简单的习题,若理解了文本材料可立即作答,几乎能在“脑海中”完成。 |
| 10 | 简单问题,促使你思考刚阅读的材料,但并不困难,最多一分钟应能完成,可能需要纸笔辅助求解。 |
| 20 | 中等问题,测试对文本材料的基本理解,可能需要15到20分钟才能完整作答。 |
| 30 | 难度和/或复杂度适中的问题,可能需要超过两小时的工作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若有干扰可能耗时更久。 |
| 40 | 相当困难或冗长的问题,适合作为课堂学期项目。学生应能在合理时间内解决,但解决方案并非显而易见。 |
| 50 | 研究问题,截至写作时,虽经许多人尝试,但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若你找到答案,应撰写成文章发表,原作者也希望尽快得知正确的解决方案。 |
大致来说,这是一种“对数”尺度,分数的增加反映了难度的指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