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变革下的社会与编程思维
1. 社会变革与“赛博格化”趋势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工作、教育、爱情、家庭、所有权、公民身份,甚至死亡方式都在被变革的步伐所改变。其中,社会的“赛博格化”或许是最激进、令人不安的趋势。有人认为,我们早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赛博格,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传播,使人类从工具制造者、机器发明者演变成了赛博格。智能手机虽未嵌入人体,但却时刻相伴。从唐娜·哈拉维的观点来看,语言的发明就是人类成为赛博格的时刻,人类与语言紧密相连,语言成为了我们最亲密的技术。然而,意义单一且能实现完美沟通的语言本质上具有父权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而黑客行为就是通过故意滥用和打破语言(如计算机代码)的预期用途来打破这种权力。
2. 多态性与编程思维
在面向对象编程(OOP)范式中,多态性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同一个实体(如运算符、方法或对象)在不同场景中可以代表不同类型。以Python语言为例,“+”运算符既可以执行算术加法运算(如2 + 2),也可以进行字符串拼接(如“hello” + “world”)。len()函数同样体现了多态性,它可以返回字符串中字符的数量(如len(“helloworld”)返回10),也能返回列表中元素的数量(如len([“hello”,”world”])返回2)。
多态性不仅在语言设计中有所体现,还能影响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人文领域,代码可以增强和扩展逻辑论证,并将论证付诸实践。通过学习一些代码,人文主义者和批评家或许能更好地批判21世纪的文化。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用于展示多态性和继承:
# 定义H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8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