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参数化模态逻辑:语法、语义与完备性
在模态逻辑的研究中,如何在不显著增加可满足性问题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提升命题模态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详细介绍一维参数化模态逻辑的相关内容,包括语法、语义、公理化以及完备性证明等方面。
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命题模态语言中,常见的一元连接词♦具有存在(∃)满足定义。例如,在关系模型$(W, R, V)$中,可能世界$s$属于$V(♦\phi)$当且仅当存在可能世界$t$,使得$sRt$且$t \in V(\phi)$。
在时态推理的背景下,二元连接词“直到”($U$)被引入,以增强命题模态语言的表达能力。它具有存在 - 全称(∃∀)满足定义:在模型$(W, R, V)$中,可能世界$s$属于$V(\phi U \psi)$当且仅当存在可能世界$u$,使得$sRu$,$u \in V(\psi)$,并且对于所有满足$sRt$且$tRu$的可能世界$t$,都有$t \in V(\phi)$。
使用二元连接词$U$能够刻画比基于一元连接词♦的命题模态语言更多的关系结构类,并且对可满足性问题的计算复杂度没有显著影响。这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具有复杂满足定义的连接词,在不显著影响可满足性问题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提升命题模态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法定义
设$P$是一个可数无限集,其元素称为原子公式。一个“tip”是字母表$P \cup {\bot, \neg, \vee, ♦, (, )}$上有限字的集合。设$L$是满足以下条件的最小“tip”:
- $P \subseteq L$;
- $\bot \in L$;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6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