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梦境:从人类到机器的意识探索
人类一直对梦境充满了好奇与着迷。梦境贯穿了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录,它定义并反映了我们的宗教信仰、艺术、科学、创造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六千年前,古地亚国王就将自己的梦境副本传播到古代世界;而在现代,马丁·路德·金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改变。梦境不仅在文学和歌曲中被颂扬,还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交探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精神分析时代,虽然人们曾认为梦境是理解人类行为原因和怪癖的窗口,但精神分析在医学、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却以失败告终。这导致梦境解读被视为伪科学,梦境研究也受到了冷落。如今,尽管大多数人每周至少会有两次带着意外的记忆、生动的图像和强烈的情感从梦中醒来,并且常常会利用这些梦境来进行决策、塑造态度、规划未来等,但我们却往往忽视和贬低自己的梦境以及人类做梦的能力。
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家们正投入大量的精力、资源和资金,试图开发出能够更好地与人类互动的替代处理方法。由于传统的谓词逻辑系统在处理常识性和难以逻辑理解的人类交互环境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他们开始推动计算机系统超越具体逻辑的约束,采用模糊、替代甚至非理性的逻辑。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生物做梦的过程相似,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模拟出梦境般的意识状态。
以下是不同类型机器认知处理系统在满足梦境定义标准方面的能力对比表格:
| 系统类型 | 睡眠思维 | 梦境隐喻 | 奇异、幻觉思维 | 梦境现象学与人类记忆访问 | 类梦境思维接口能力 |
| — | — | — | — | — | — |
| 孤立有限状态机 (FSM) | 2 | 2 | 2 | 2 | 1 |
| 具有自学习和神经网络编程的孤立 FSM | 2 | 2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