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智能与灵魂:认知探索之旅
1. 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
人类的思维风格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了人格科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管理培训行业推动了大量心理测量测试的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筛选出可靠的模型,人们开始对现有的测试应用因素分析。从90年代起,“大五”人格特质理论逐渐稳定下来,这五个特质分别是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大五”人格特质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近年来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也备受青睐,成为快速进行细分和剖析的方法。例如,Michal Kosinski团队对600多万个美国推特账户进行了基于语言的“大五”人格评估,并结合其他政治、经济、社会和健康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开放性在沿海地区较高,尽责性分布较为均匀,外向性在南部各州较高,宜人性在西部各州较高。尽责性还与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宜人性较低的县共和党选票更高。
开放性和宜人性在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开放性与数据偏好相关,它包含六个方面:积极想象(幻想)、审美敏感度、对内心感受的关注、对多样性的偏好(冒险精神)、求知欲和挑战权威(心理自由主义)。开放性较高的人更关注模式、可能性和所谓的“第六感”,而开放性较低的人则更倾向于具体、已知和经过验证的事物。宜人性与决策偏好相关,它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主义、顺从、谦虚和温柔体贴。宜人性较高的人更具同理心,在决策时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宜人性较低的人则更自私,更倾向于客观的决策方法。
在一般人群中,使用迈尔斯 - 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进行测试,决策风格在宜人性高低方面的分布较为均衡,女性略微更倾向于宜人性。而在开放性方面,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更偏好开放性,四分之三的人则更倾向于科学数据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