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偏好与皮层色彩处理:原理、理论与研究发现
1. 色彩偏好的影响因素
1.1 物体类型与色彩偏好
物体的类型会显著影响人们对其颜色的偏好。例如,对于豪华轿车,人们通常更喜欢无彩色,如黑色、灰色或白色,这与豪华轿车严肃、精致的传统形象相符。而对于大众“甲壳虫”汽车,人们则倾向于更明亮、温暖、饱和度更高的颜色,如黄色,这与它有趣、运动的传统形象相契合。这表明物体的文化和功能属性会影响我们对其颜色的喜好。
1.2 情感反应与房间色彩偏好
情感反应在不同住宅房间的色彩选择偏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希望房间的颜色能与他们身处该房间时想要的感觉相匹配。例如,客厅通常首选浅蓝色,因为它给人平静的感觉;而浴室则偏好“接近白色”、绿色、蓝色和黄色,因为这些颜色给人卫生和纯净的感觉。
2. 色彩偏好的理论解释
2.1 基于生理的理论
最具生理学导向的理论认为,人们对颜色的喜好程度取决于视觉处理早期计算的相对于背景的视锥细胞对比度的加权平均值,即 L - M 和 S - (L + M),其中 S、M 和 L 分别代表对短、中、长波长光线最敏感的视锥细胞的输出。然而,该模型对某些数据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可能是因为其颜色样本未包含高度饱和且可命名的颜色。
2.2 基于心理物理的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色彩偏好基于有意识的颜色外观。通过对观察者对每种颜色的红 - 绿、蓝 - 黄、饱和度和亮度的评分进行加权平均来测试这一可能性,该模型在解释数据方面表现更好,表明基于颜色的有意识表征比基于视网膜视锥细胞对比度的早期无意识表征更能作为色彩偏好的基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