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MySQL高级应用指南

MySQL高级应用指南

1. 深入理解权限系统

在管理 MySQL 数据库时,了解 GRANT 命令的具体作用和工作原理非常重要。GRANT 命令从 MySQL 版本 3.22.11 开始可用,当执行 GRANT 语句时,它会影响名为 mysql 的特殊数据库中的表。权限信息存储在该数据库的五个表中,这些表有时被称为授权表,它们虽然具体功能不同,但总体功能都是确定用户的权限范围。

1.1 授权表介绍

表名 功能
columns_priv 确定用户对表中列的访问权限
db 确定用户可以从哪些主机访问哪些数据库
host 补充 db 表,用于处理用户从多个主机连接数据库的情况
tables_priv 确定用户在数据库中可以使用哪些表
user 决定用户是否可以连接到 MySQL 服务器以及是否具有管理员权限

1.2 用户表(user)

用户表包含全局用户权限的详细信息,它决定用户是否可以连接到 MySQL 服务器以及是否具有全局权限。以下是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了基于Matlab的建模与仿真方法。通过对四轴飞行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并实现了姿态与位置的动态模拟。研究涵盖了飞行器运动方程的建立、控制系统设计及数值仿真验证等环节,突出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建模与仿真优势,有助于深入理解飞行器在复杂工况下的行为特征。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种配套技术如PID控制、状态估计与路径规划等,展示了Matlab在航空航天仿真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无人机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支持算法快速原型开发;②作为教学工具帮助理解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过程;③支撑科研项目中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轨迹跟踪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模块的实现细节,同时可延伸学习文档中提及的PID控制、状态估计等相关技术内容,以全面提升系统仿真与分析能力。
package Heap; public class Heap<T extends Comparable<T>>{ private T[] items; private int N; public Heap(int capacity) { this.items = (T[])new Comparable[capacity+1]; this.N = 0; } private boolean less(int i, int j){ //判断堆中索引i处的元素是否小于索引i处的元素 return items[i].compareTo(items[j]) < 0; } private void exch(int i, int j){ //交换堆中i索引和i索引处的值 T temp = items[i]; items[i] = items[j]; items[j] = temp; } public T delMax(){ //删除堆中最大的元素,并返回这个最大元素 T max = items[1]; exch(1, N); items[N]=null; N--; sink(1); return max; } public void insert(T t){ //往堆中插入1个元素 items[++N] = t; swim(N); } private void swim(int k){ //使用上浮算法,使索引k处的元素能在堆中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 while(k>1){ if(less(k/2, k)){ exch(k/2, k); } k=k/2; } } private void sink(int k){ //使用下沉算法,使索引k处的元素能在堆中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 while(2*k<=N){ int max; if(2*k+1<=N){ if(less(2*k,2*k+1)){ max=2*k+1; }else{ max=2*k; } }else{ max=2*k; } if(!less(k,max)){ break; } exch(k,max); k=max; } } } package Heap; public class Heap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eap<String> heap= new Heap<String>(7); heap.insert("A"); heap.insert("B"); heap.insert("C"); heap.insert("D"); heap.insert("E"); heap.insert("F"); String s=null; while((s=heap.delMax())!=null){ System.out.print(s+" "); } } } 这个代码运行出来是F E D C B A ,我想知道为什么,解析给我
10-24
你提供的代码实现了一个**最大堆(Max Heap)**,使用泛型 `T extends Comparable<T>` 来支持可比较的对象(如字符串、数字等)。最终输出结果是: ``` F E D C B A ``` 我们来详细解析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每一步发生了什么?** --- ### ✅ 一、总体逻辑分析 这是一个基于数组的**最大堆**实现,用于维护一个优先队列,其中: - 堆顶(`items[1]`)始终是当前最大的元素。 - 插入时用 `swim`(上浮)保持堆性质。 - 删除最大元素时用 `sink`(下沉)恢复堆结构。 - 使用的是 **1-indexed 数组**(即从索引 1 开始存储数据,`items[0]` 不使用)。 所以每次调用 `delMax()` 都会取出当前最大值,并通过堆的调整保证下一次还能取到新的最大值。 --- ### ✅ 二、插入过程详解:`insert("A"), insert("B") ... insert("F")` 初始:`N = 0`,数组为空(容量为7+1=8,索引0~7) 依次插入:`"A", "B", "C", "D", "E", "F"` > 字符串按字典序比较:`"A"<"B"<"C"<"D"<"E"<"F"` #### 插入过程如下: | 步骤 | 插入值 | N 变为 | 放入位置 | 是否触发 swim | |------|--------|--------|----------|----------------| | 1 | A | 1 | items[1] | 否(k=1,不进入 while) | | 2 | B | 2 | items[2] | 是 → 比较 k=2, k/2=1 → `"B">"A"` → `less(1,2)=true` → 交换 → B 上浮到根 | | 3 | C | 3 | items[3] | 是 → 比较 k=3, 父=1 → `"C">"B"` → 交换 → C 成为根 | | 4 | D | 4 | items[4] | 是 → 父节点是 2 (`k=4 → 4/2=2`) → `"D" > "B"`? 是 → 交换 → D 到 index=2 | | 5 | E | 5 | items[5] | 是 → 父节点是 2 (`5/2=2`) → `"E" > "D"`? 是 → 交换 → E 到 index=2;再看 E 和根 C → `"E">"C"` → 继续上浮!交换 index=1 和 2 → E 成为根 | | 6 | F | 6 | items[6] | 是 → 父节点是 3 (`6/2=3`) → `"F" > "C"` → 交换 → F 到 index=3;再比较 F 和根 E → `"F">"E"` → 交换 → F 成为根 | ✅ 最终堆的状态(逻辑结构): ``` F (1) / \ E (2) C (3) / \ / D(4) B(5) A(6) ``` 对应数组(index 1~6): ``` index: 1 2 3 4 5 6 [F , E , C , D , B , A] ``` ✔️ 根节点是 `F` —— 当前最大。 --- ### ✅ 三、删除过程:`delMax()` 被循环调用直到堆空 ```java while((s=heap.delMax())!=null){ System.out.print(s+" "); } ``` 我们逐次分析每一次 `delMax()` 的行为。 --- #### 第1次:`delMax()` → 返回 F 1. `max = items[1] = "F"` 2. `exch(1, 6)`:把最后一个元素 A 换到根 - 数组变成:`[A, E, C, D, B, null]`,N=5 3. `sink(1)`:对 A 下沉 ##### 执行 `sink(1)`: - k=1,左孩子=2*k=2 → 存在;右孩子=3 → 存在 - 比较 `items[2]="E"` 和 `items[3]="C"` → E > C → max = 2 - 比较 `items[1]="A"` 和 `items[2]="E"` → `less(1,2)=true` → A < E → 需要下沉 - 交换 index 1 和 2 → E 上升,A 下降到 index=2 现在数组: ``` index: 1 2 3 4 5 [E , A , C , D , B] ``` 继续 sink at k=2: - 左孩子=4,右孩子=5 - `items[4]="D"`, `items[5]="B"` → D > B → max=4 - `items[2]="A"` vs `items[4]="D"` → A < D → 交换 → A 到 index=4 继续 sink at k=4: - 左孩子=8 > N=5 → 结束 最终堆结构: ``` E (1) / \ D (2) C (3) / B(4) A(5) ``` 实际数组(index1~5):`[E, D, C, B, A]` 📌 输出:`F` --- #### 第2次:`delMax()` → 返回 E 1. 取出 `E` 2. 把 `A`(最后元素)放到根 → `items[1]=A` 3. `sink(1)` - 左=2(D), 右=3(C) → D > C → max=2 - A < D → 交换 → D 上升,A 到 index=2 - 在 index=2:左=4(B),右=5(A) → B > A → max=4 - A < B → 交换 → B 上升,A 到 index=4 - 在 index=4:无子节点 → 停止 新堆: ``` D (1) / \ B (2) C (3) / A(4) ``` 📌 输出:`F E` --- #### 第3次:`delMax()` → 返回 D - 提取 D - 把 A 移到根 → `items[1]=A` - sink(1) - 左=2(B), 右=3(C) → C > B → max=3 - A < C → 交换 → C 上升 堆变为: ``` C (1) / \ B (2) A (3) ``` 📌 输出:`F E D` --- #### 第4次:`delMax()` → 返回 C - 提取 C - 把 A 移到根(只剩两个元素) - sink(1) - 左=2(B), 无右 - A < B → 交换 堆变为: ``` B (1) / A (2) ``` 📌 输出:`F E D C` --- #### 第5次:`delMax()` → 返回 B - 提取 B - A 移到根,N=1 → 删除后 N=1 → `sink(1)` 不执行(因为 left child=2 > N=1) 堆剩下:`[A]` 📌 输出:`F E D C B` --- #### 第6次:`delMax()` → 返回 A - 提取 A - N 减为 0 - 循环结束 📌 输出:`F E D C B A` --- ### ✅ 四、总结:为什么会输出 `F E D C B A`? 因为你实现的是一个 **最大堆**,它的特性是: > 每次都能快速找到并移除当前集合中的最大元素。 因此,无论插入顺序如何,只要所有元素都插入完成,然后不断调用 `delMax()`,就会得到一个**降序排列的结果**。 这其实就是 **堆排序(Heap Sort)的核心思想**! --- ### ✅ 补充说明:关于字符串比较 Java 中 `String` 实现了 `Comparable<String>`,默认按**字典序**比较: - `"A" < "B" < "C" < "D" < "E" < "F"` 所以在堆中它们被视为数值大小关系,`F` 最大,`A` 最小。 --- ### ✅ 总结回答你的问题: > ❓“这个代码运行出来是 F E D C B A,我想知道为什么” 👉 因为: 1. 你实现的是一个 **基于 1-indexed 数组的最大堆**; 2. 插入时通过 `swim` 上浮确保最大值总能上升到根; 3. 删除时通过 `delMax()` 不断取出当前最大值,并用 `sink` 调整堆; 4. 所有元素 `"A"` 到 `"F"` 按字典序递增,最大堆自然按 `F > E > D > C > B > A` 排序; 5. 因此输出顺序就是这些元素的**降序排列**。 🎯 这正是堆排序的经典应用! ---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