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CKP-MMF算法matlab仿真

本文详细阐述了MCKP-MMF算法,一种通过局部策略寻优的流量管理和资源分配算法,涉及其工作原理、核心程序段和MATLAB测试,展示了如何处理拥塞节点和半径调整以达到公平性和效率最大化。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1.程序功能描述

2.测试软件版本以及运行结果展示

3.核心程序

4.本算法原理

5.完整程序


1.程序功能描述

         基于流量估计,MCKP-MMF算法便可以找到本地MCKP-MMF的近似解。其基本思想与MMKP-MMF相似,但是相比之下,MCKP-MMF采取了更为简单的策略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启发式算法并且运行更快。算法从最小配置开始,并将所有访问点初始化为活动状态。此后,算法在执行的每一轮中发现一个较好的部分解,并将相关的访问点置为停止状态,直至所有访问点都成为停止状态,算法终止。

        某个访问点可能先后收到来自多个拥塞节点的重新设置影响半径的要求,此时为了满足带宽消耗最大的节点的带宽限制,访问点需要将其新影响半径设置为其中最小的一个。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每次收到这样的请求之后,将其中包含的新影响半径与访问点当前影响半径比较,如果新影响半径较小则修改当前影响半径为新影响半径,否则访问点保持当前影响半径。这样作的一个副作用是访问点的影响半径将随时间增长而变小。从另一方面,节点由于仅通过本地信息为与之相关的访问点确定影响半径,可能无法得到访问点真正的最优影响半径。为了消除这个副作用并帮助访问点跳出本地最优状态从而更接近全局最优配置,每个访问点需要周期性的增加其影响半径。

2.测试软件版本以及运行结果展示

MATLAB2022a版本运行

3.核心程序

..............................................................................
while(times < Stimes)
     figure(2);
     plot(Xn,Yn,'b.');
     hold on;
     plot(Xm,Ym,'r.');
     hold on;    
     
     times
     times    = times + 1;
     SATVs    = SATV*ones(1,N);
     Tpk      = zeros(M,1);    %代价函数
     NEXT_ptr = 0;
     NEXT_Set = ones(1,M);

     while(NEXT_ptr <= M)
         %所有活动访问点半径均被增加且所得为合适解
         %计算代价函数
         for j = 1:M
             for i1 = 1:N 
                 d = sqrt( (Xn(i1) - Xm(j))^2 + (Yn(i1) - Ym(j))^2 );
                 %判断是否在一定范围之内
                 if d <= Rs(j)
                    %进行资源分配
                    Tpk(j) = Tpk(j) + Requst(j,i1);
                 else
                    Tpk(j) = Tpk(j); 
                 end
             end   
         end
 
         [A,I]             = sort(Tpk);
         
         if A > 0
            %选择最小的一个
            Tpk_min           = A(1);
            Tpk_ind           = I(1);
            NEXT_Set(Tpk_ind) = 0;
            if feasible(A,rij) == 1
               %没有被违反
               Rs(Tpk_ind) = Rs(Tpk_ind) + Step;
               if (NEXT_Set(Tpk_ind)) == 0
                  NEXT_ptr = NEXT_ptr; 
               else
                  NEXT_ptr = NEXT_ptr + 1; 
               end
            else
               %违反了,则直接退出进入下一个循环
               NEXT_ptr = M+1;   
            end
         else
            %如果流量为0,则说明没有发生任何请求,其实半径自动递增
            Tpk_min     = A(1);
            Tpk_ind     = I(1); 
            Rs(Tpk_ind) = Rs(Tpk_ind) + Step;
         end 
     end
     
     %多个拥塞节点的重新设置影响半径
     for j = 1:M
         %表示该访问点处于第1阶段
         if FLag(j) == 0
            %计算每个节点到访问点的距离
            for i1 = 1:N 
                d = sqrt( (Xn(i1) - Xm(j))^2 + (Yn(i1) - Ym(j))^2 );
                %判断是否在一定范围之内
                if d <= Rs(j)
                   %进行资源分配
                   SATVs(1,i1) = SATVs(1,i1) - Requst(j,i1);
                else
                   SATVs(1,i1) = SATVs(1,i1); 
                end    
                %每次请求完之后,判断是否拥堵
                if SATVs(1,i1) <= 0%表示拥堵
                   saturated_state{j,i1} = [1,Rs',Xm(j),Ym(j),Xn(i1),Yn(i1)]; 
                   FLag(j) = 1;
                else
                   saturated_state{j,i1} = [0,zeros(1,M),0,0,0,0];  
                   FLag(j) = FLag(j);
                end
            end 
         end
%********************************************************************    
end


%绘制仿真结果
figure(3);
subplot(421);
plot(R(1,:),'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1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2);
plot(R(2,:),'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2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3);
plot(R(3,:),'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3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4);
plot(R(4,:),'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4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5);
plot(R(5,:),'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5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6);
plot(R(6,:),'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6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7);
plot(R(7,:),'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7半径请求变化');

subplot(428);
plot(R(8,:),'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Radius');
grid on;
title('资源点8半径请求变化');





%绘制仿真结果
figure(4);
subplot(421);
plot(TPK(1,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1代价函数');

subplot(422);
plot(TPK(2,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2代价函数');

subplot(423);
plot(TPK(3,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3代价函数');

subplot(424);
plot(TPK(4,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4代价函数');

subplot(425);
plot(TPK(5,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5代价函数');

subplot(426);
plot(TPK(6,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6代价函数');

subplot(427);
plot(TPK(7,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7代价函数');

subplot(428);
plot(TPK(8,10:end),'b','linewidth',2);
xlabel('TIMES');
ylabel('代价函数');
grid on;
title('资源点8代价函数');
12_008m

4.本算法原理

          算法的执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常所谓的慢启动阶段,在该阶段,各个sink开始于最小半径的请求,然后以某种速度增加其请求半径,直到算法发现一个潜在的瓶颈节点,此时相关sink将收到<saturated>消息。算法中initRadius过程负责确定每次增加请求半径。某个sink收到一个<saturated>消息之后重新设置其请求半径为某一较小值以试图缓解拥塞。 resetRadius过程负责在收到<saturated>消息之后计算新的请求半径。该sink随后进入算法的第二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sink将周期性的试图增加其请求半径,以取得最优 max-min公平请求半径。此步骤由increaseRadius过程处理。这样增加的结果是,不久之后该sink再次收到<saturated>消息并缩小请求半径,而后再次周期性增加。

        所有sink同时发出请求,并将初始半径设置为最小值。然后所有sink以同步方式增加请求半径直到网络中某一传感器节点上的数据流量饱和(该节点被称为瓶颈节点)。当某个传感器节点流量饱和时,覆盖该节点的所有sink停止增加其请求半径,但是其它sink继续增加其请求半径。当没有sink可以继续增加其请求半径时,算法结束。我们说此算法的解为最优解是因为该算法的解满足max-min公平性的同时被全局或局部最大化。

5.完整程序

VVV

### 单模与多模光纤转换及其仿真的理论基础 #### 一、单模与多模光纤特性差异 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 SMF)和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 MMF)的主要区别在于传输模式数量的不同。对于单模光纤而言,在特定的工作波长下只允许一种传播模式存在,即基模LP01;而多模光纤支持多个不同空间分布的模式同时传播。 - **数值孔径**:多模光纤具有较大的数值孔径(NA),这使得其更容易耦合光源进入纤芯,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模式色散效应。 - **带宽性能**:由于模式间的时间延迟差所引起的脉冲展宽现象更为明显,因此通常情况下单模光纤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远的距离覆盖范围[^2]。 #### 二、单模转多模再回到单模的过程描述 当信号由单模光纤进入到一段较短距离(一般不超过几百米)铺设好的多模光纤段内时: - 初始阶段,来自SMF中的单一模式会逐渐激发起MMF内部多种可能存在的低阶甚至高阶模式; - 随着光线继续前进并经历多次反射后形成复杂的干涉图案,最终达到稳定状态下的功率分配比例取决于具体结构参数如纤芯直径大小等因素影响; - 当再次接入另一根新的单模跳线连接器之后,则只有那些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被重新聚焦成近似于原始形态的一个中心亮点——也就是所谓的“自像重建”。 #### 三、仿真建模思路概述 为了实现上述过程的有效模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分析: ##### (一)基于几何光学的方法 利用光线追踪算法来描绘每条独立路径上的能量演变情况,特别适合处理含有大量不规则界面的情况。通过设定合理的初始条件(比如角度分布),即可预测出经过一系列变换后的终端图像特征[^4]。 ##### (二)波动方程求解法 考虑到实际应用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微扰因素干扰正常通信质量,此时就需要引入更加精确物理模型—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on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NLSE)[^3] 或者其他改进版本形式,以此为基础展开进一步探讨有关相位匹配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工作。 ```matlab % MATLAB代码片段展示如何设置基本环境变量准备执行NLSE迭代运算 lambda = 1.55e-6; % 波长设为C-band典型值 beta2 = -20 * pi / lambda ^ 2; gamma = 8.7 / W_m_km_to_W_m; P_in = 1e-3; % 输入峰值功率单位瓦特 z_max = 10; % 总传输长度千米计数 dz = z_max / N_steps; for i = 1:N_steps u_half(i+1,:) = exp(-1i*beta2*dz/2*(D_f.^2)).*u_half(i,:); u_full(i+1,:) = fft(ifft(u_half(i+1,:)) .* ... exp(-1i*gamma*abs(fftshift(P_in.*exp(-(X.^2)/(w_0^2))))^2*dz)); end ``` ##### (三)统计平均化处理手段 鉴于现实中难以完全消除随机噪声源的作用效果,故此还可以借助蒙特卡洛抽样等概率论工具辅助完成整个系统的综合评估任务。通过对足够样本量的数据集实施重复实验操作从而获得较为可靠的结论依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软件算法开发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