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被周围的事物所迷惑,而是自己迷惑自己。人的认知是不完善的,以致于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改变交流或者关系的性质。
- 认知失调理论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合理化
- 伪善理论范式
1.认知失调理论
这种与我们通常的自我概念相违背的行为所导致的不适感被称为认知失调。例如现在常说的某某人有一种人设,但是他的行为打破人设,我们称这个人存在着认知失调,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在认知失调下心理的变化以及采取的行为。
通常,为了达到维持失调行为的继续进行,人们总是想出很多办法合理化这种失调行为,例如增加新的认知重点转移到外在生动的例外上;还有一种常见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优秀品质上。一个人贝莱非常积极,但是迷恋上了一种致命的癖好上,为了维持这种心理失调行为,他会想办法安慰自己,“你看,某某名人也有这种行为,但是这丝毫无碍其成功”,于是一名坚定的瘾君子成长起来了。
人们总是会出现影响偏差,过分的高估负性情绪反应和持续时间。你非常讨厌某种活动,认为这是一种低趣味的玩意,实际上,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你觉得讨厌,总是存在着某种机制放大了这种厌恶感。
认知失调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未来的忧虑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高自尊的人表现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当他们受到超低评价时,他们的失调程度最大,为了减少失调,他们要比那些低自尊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每天早晨对着镜子说“我太棒了”,这几乎没有很大帮助,除非你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点、积极的价值观、优秀的品质,然后努力让这些与自己的行为相符合。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个体,通常情况下确实如此。不过为了保持这种自尊,我们的思维不一定都那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这可称为合理化。在降低认知失调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说服自己是正确的,最后走向了非理性的行为和适应不良。这段内容看起来就像是强装理性一样。
我们每做一次决策就能经历一次认知失调,决策之前的行为都是非常理性的,一旦做出了决策,就会在后来的行为中不断的为这个决策寻找理性的证据,甚至是掩饰决策结果中不理性的那一部分,总之我们要强调我们做出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