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认知与知识的世界
1. 数量与常识理解
在探讨常识时,数量是一个基础的概念。对于数量的讨论通常局限于自然数,我们假设用足够小的单位来测量数量以避免分数,但这并非关键。在处理分数时需要格外小心,例如,当我们认为两个物体逐渐靠近最终会接触时,如果距离用分数单位测量且允许距离有任意小的变化,就需要更复杂的分析。
以自由女神像为例,我们在谈论它时,实际上涉及三个不同的方面:雕像本身(物理对象)、它的高度(与雕像相关的抽象数量)以及数字“九十三”(以米为单位对该数量的度量)。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简化为谈论两个方面:雕像和它以米为单位的高度(即数字“九十三”)。
2. 反事实与世界状态
在讨论事物的现状以及它们如何因事件而改变时,我们承认事物可能与当前状态不同。同样,在谈论主体的信念和目标时,我们至少会考虑事物可能与过去或未来不同的可能性。
有一种不太恰当的倾向,是用“其他世界”来描述这些情况。比如,有人会想象一个满足某种理想条件的另一个世界。但这暗示了存在比我们所处世界更宽泛的概念,由许多这样的“世界”组成(物理学家和漫画作家有时会提到“多元宇宙”)。然而,这并非我们对过去的正常思考方式。我们不会把过去看作另一个有我们“分身”生活的世界,昨天的自己就是现在的自己。
更符合常识的理解是:只有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世界状态。一个状态由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完全决定。在任何给定时间,世界处于一个状态,即当前状态,而事件可以使世界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
与当前状态不同的任何世界状态都被称为反事实。主体的信念和欲望涉及反事实,因为他们认为为真或希望为真的命题可能只在当前状态之外的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6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