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超弦理论:特性、模型与潜在问题
宇宙超弦的相互作用及不稳定性机制
宇宙超弦与标准模型的相互作用通常是间接的,例如引力相互作用。这一特性在避免宇宙超弦在空间填充膜上断裂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限制了其可能性。接下来探讨宇宙超弦的几种不稳定性机制。
- 轴子畴壁的约束 :任何BPS p - 膜必须产生一个 (p + 1) - 形式场。若宇宙超弦由此类膜包裹内部 (p – 1) - 循环形成,在四维理论中,一个二形式势 $C[2]$ 会与有效弦的世界面耦合,且可由标量轴子 $\varphi$ 替代,即 $dC[2] = ∗4 d\varphi +$ 源项。弦是 $C[2]$ 的电源,也是 $\varphi$ 的磁源或拓扑源。在环绕弦的任何轮廓 $C$ 上,轴子场(适当归一化)变化为 $2\pi$,即 $\oint_{C} dx · \partial\varphi = 2\pi$。考虑一个欧几里得 (6–p) - 膜瞬子,它与原始 (p + 1) - 形式磁耦合,包裹一个与 $K_{p - 1}$ 相交一次的 (7 – p) - 循环 $K_{7 - p}$。此膜是 $\varphi$ 的电源,瞬子振幅与 $e^{i\varphi}$ 成正比。由于所有超对称性最终会被打破,瞬子振幅中的费米子零模被提升,从而产生 $\varphi$ 的周期性势。当环绕弦时,$\varphi$ 不能处处处于该势的最小值,存在一个扭结,它变化 $2\pi$ 并越过势的最大值。这个扭结定义了一个终止于弦的畴壁,除非畴壁张力极小,否则会导致弦迅速坍缩。不过,具有大额外维度的场景有可能指数级抑制畴壁张力。
- “重子衰变” :各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