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算法的改进:高效生成和存储可达性图
1. 引言
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异步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非马尔可夫过程的系统,传统的马尔可夫模型往往无法准确描述其行为。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使用符号技术生成和存储可达性图。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改进的饱和算法,它结合了多终端多值决策图(MTMDDs)和Kronecker矩阵,以更高效地处理复杂的系统模型。
2. 饱和算法的背景与动机
饱和算法最初由Ciardo等人提出,旨在通过使用多值决策图(MDDs)和Kronecker矩阵来生成和表示异步系统的可达性图,从而减少内存消耗。这种方法在处理大规模状态空间时表现出色,但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别是,饱和算法无法直接应用于生成增强型可达性图,因为后者需要存储关于活跃但未启用事件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非马尔可夫过程的符号描述至关重要。
2.1 饱和算法的工作原理
饱和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地处理MDD节点,直到所有节点都被充分饱和。具体来说,算法从根节点开始,逐层向下处理,确保每个节点的后代节点已经被处理过。这种自底向上的迭代策略提高了内存和执行时间的效率。
2.2 饱和算法的局限性
尽管饱和算法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色,但它在处理增强型可达性图时遇到了瓶颈。增强型可达性图不仅需要存储可达状态,还需要记录哪些事件是活跃但未启用的。这种额外信息的存储增加了内存负担,限制了算法的适用范围。
3. 改进的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结合了多终端多值决策图(MTMDDs)和Kroneck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