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量子信息载体:从经典场到量子场的探索
1. 原子系统作为量子比特
1.1 光学场相位与量子比特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改变光场的相位而非频率来获取第二个轴可能更为容易。当光场的相位发生变化时,共振脉冲的相位 ζ 会使布洛赫球赤道平面中连接本征态的轴旋转角度 ζ。当 ζ = π/2 时,量子比特的时间演化等效于绕布洛赫球的 y 轴旋转,即对应于方程中的 UY 操作。
然而,在控制过程中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即激发态的光子自发发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三能级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防止光激发态的粒子数积累。
1.2 Floquet 理论与旋转波近似
此前我们使用了旋转波近似(RWA),将原子 - 振荡场相互作用系统的哈密顿量表示为与时间无关的形式。但这一步骤的理论依据并不严格,下面我们将借助 Floquet 理论为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并推导相关修正。
Floquet 理论由法国数学家 Gaston Floquet 在 19 世纪提出,用于研究具有周期系数的线性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 He(t) ψ(t) = iℏ(d/dt) ψ(t) 就属于这类方程,其解的形式为 ψ(t) = e−iqt ∑j φj(t),其中 q 为实数,φj 是与哈密顿量周期相同的周期函数。这些周期函数可以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将相关形式代入薛定谔方程后,经过一系列推导,可得到矩阵方程 ℏ(qˆI - D)φ = Heφ,这是一个特征值问题。对于特定情况,Floquet 哈密顿量 HF = He + ℏD 具有特定的矩阵形式。
Floquet 理论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一个与时间相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