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定义dn为:dn=pn+1−pn,其中pi是第i个素数。显然有d1=1,且对于n>1有dn是偶数。“素数对猜想”认为“存在无穷多对相邻且差为2的素数”。
现给定任意正整数N
(<105),请计算不超过N
的满足猜想的素数对的个数。
输入格式:
输入在一行给出正整数N
。
输出格式:
在一行中输出不超过N
的满足猜想的素数对的个数。
输入样例:
20
输出样例:
4
本题思路为先将全部素数求出,再将相邻相差2的素数对的数目求出
本题关键点为求素数时,不必从2到n-1去搜寻,只需2到sqrt(n)即可,否则最后一测试点会超时
如果判断100是否为素数,那就是用2、3、4……去除100,只要有一个被整除了,那100就不是素数!sqrt(100)是求100的平方根的意思,100的平方根是10,用2、3、4……10去除100就可以了,用不着再用11、12、13……99去除100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数是它的两个平方根之积,用其中一个平方根之内的各个数遍历了,难道还有漏网的数未去除“这个数”?比如100吧,找个大于其平方根10的好说的数20为例,说没有必要用20去除100了就是因为你已经用5除过了,100不是素数!a÷b=c的话,那a÷c不就等于b嘛,干嘛非得反过来再除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代码时效,试想10000的平方根是100,用这方法10000是不是素数顶多做100次除法就知道了,不然就可能要做9999次,哪个时效高?多说一句,从判定“是不是素数”这一点上说,有没有sqrt(这个数)倒确实是无意义的……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dio>
#include<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unsigned int N;
scanf("%d",&N);
int count=0,count2=0,count3=0;
int prime[100001];
for(int i=1;i<=N;i++)
{
for(int j=1;j<=sqrt(i);j++)
{
if(i%j==0)//第一次都为1
count++;
}
if(count==1)
{
prime[count2++]=i;
if(count2>2)
if(prime[count2-1]-prime[count2-2]==2)
count3++;
}
count=0;
}
printf("%d",count3);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