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串口编程 —— 发送的数据无法被接收,且被原封不动返回

在Linux串口编程中遇到问题,当从PC向嵌入式设备发送数据时,数据未被接收且被原封不动地返回。经过分析,排除了串口助手和硬件问题,最终发现是termios结构体的ECHO标志导致本地回显,禁用ECHO后问题解决。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Linux串口编程——发送的数据无法被接收,且被原封不动返回

问题描述

使用

#include <fcntl.h>        /*文件控制定义*/
#include <termios.h>      /*POSIX 终端控制定义*/

对串口进行编程,在PC端使用串口向嵌入式端发送数据时,嵌入式端无法读取到数据,且串口助手显示PC端发送的数据被原数返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嵌入式端程序启动时会向PC端发送WHU字符,PC端像嵌入式端发送“发送”,嵌入式端无法接收到数据,切串口助手中接收栏显示数据被原数返回。
Ubuntu嵌入端串口初始化程序如下

USART::USART(const char * dev)
{
   
    fd=open(dev,O_RDWR|O_NOCTTY|O_NDELAY);  //fd为打开的终端文件描述符
    if(fd < 0)
        cout << dev <<"open error\n" <<endl;

    fcntl(fd, F_SETFL
### 单片机与串口助手通信问题分析 在单片机与PC之间通过串口助手实现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接收到的数据无法正确返回的情况。这通常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 #### 数据同步与时序问题 当单片机接收到来自PC的数据并尝试将其原样返回时,如果两者之间的波特率设置不一致,则可能导致数据错乱或丢失。确保双方的波特率完全匹配至关重要[^3]。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波特率相同,由于起始位、停止位以及校验位的不同设定也可能引起误判。因此建议仔细核对这些参数的一致性。 #### 中断处理机制的影响 对于基于中断方式进行数据收发的应用场景而言,若程序逻辑存在缺陷,比如未能及时清除`TI`(发送完成标志) 或者 `RI`(接收完成标志), 将造成后续操作异常终止或是重复触发不必要的事件响应循环。具体来说,每当成功接收到新字符后应当立即重置相应的状态标记以便下一轮交互正常开展; 同理,在每次调用发送函数之前也应确认前一次事务已经结束从而避免冲突发生[^1]。 #### 缓冲区溢出风险防范措施 考虑到实际应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突发流量冲击情况,合理规划内部存储空间分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预留足够的临时变量用于暂存待处理的信息片段以防意外截断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则需加强对输入输出队列长度上限的有效监控防止越界访问引发崩溃事故。特别是针对较长字符串类型的交换任务更应该谨慎对待其整体结构设计思路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4]。 ```c // 设置定时器初值计算公式 (假设采用11.0592MHz晶振) TH1 = TL1 = -(65536 - ((11.0592e6 / 12) / 波特率));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