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与解析
1. 聚类算法概述
聚类算法的核心目标是将一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组或簇。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聚类算法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对布朗语料库中高频词的聚类。通过聚类,我们可以将相似的对象归为一组,不同的对象分到不同的组,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
在聚类过程中,对象通常用一组特征和值来描述,也就是数据表示模型。这里我们将聚类算法应用于“包”(bags),它类似于集合,但允许有多个相同的项。
衡量词语之间“相似性”的方法是统计布朗语料库中每个词的左右邻词的分布。例如,“in”和“on”的相似性较高,因为它们的左右邻词相似,都常作为介词,后面常跟着冠词或名词短语的起始词;而“is”和“he”的相似性较低,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同,邻词也不同。
聚类算法在统计NLP中有两个主要用途:
- 探索性数据分析(EDA) :对于不熟悉英语的人来说,通过聚类结果可以大致了解词语的词性分组,这有助于后续的分析。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聚类结果评估邻词重叠作为词性相似性度量的有效性。例如,聚类结果显示基于邻词的表示方法对介词的聚类效果较好,但对于“this”和“the”等词的聚类效果不佳。探索性数据分析在处理定量数据时非常重要,它是开发概率模型或理解现象基本特征的第一步。在统计NLP中,由于语言对象通常难以直接可视化,聚类算法成为一种重要的EDA技术。
- 泛化 :聚类可以通过泛化来改进语言模型。以法语到英语的翻译为例,假设我们要确定与名词“Friday”搭配的正确介词,已知训练文本中有“on Sunday”“on Monday”和“on Thursd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9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