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本质与化学特性解析
动机——探究主观生活客观根源的简单工具
大脑如同其他物理系统,会消耗能量并趋向平衡。但大脑与收缩的弹簧不同,它能产生动机,驱使生物体去获取环境中的波动(奖励),以防止自身能量的消散。例如,当生物体内能量耗尽时,饥饿会促使其寻找食物,补充能量。
动机是神经科学中极为矛盾的属性。它既可以被看作是大脑和行为中客观与主观方面的对应,又不一定是主观事件。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动机是一种调节感觉运动关系的现象,它会促使生物体对先前无效的刺激做出反应,直至达到某种最佳状态。然而,这一定义忽略了动机的主观特性。我们应将动机理解为生物体对其当前或未来生理状态的主观态度,这种态度会调节行为的产生,直至达到最佳状态。
动机本身受主体内部状态的调节,这一状态取决于经验和奖励的激励/享乐价值。如果行为完全由环境和大脑状态预先决定,那么目标导向的行为就只是一种普通反射。而动机的存在意味着自由意志的存在,这一问题虽常被讨论,但神经生物学家尚未深入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行为如何既能具有不可预测性,又能具有目标导向性。
自由意志问题并非仅具学术意义。以计算机为例,我们知道它没有动机和自由意志,因为其任务的解决是通过精确的计算步骤实现的。只有理解动机,才能创造出像生物一样行为的人造物体。传统计算机无法开发出人造大脑,因为其“自愿”行为往往是预先设定的,无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对动机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出能在复杂环境中独立运行的自控系统。
动物为了实现目标会克服各种障碍,动机通常通过奖励或避免惩罚来满足。它包括一个欲望阶段(目标导向的强化搜索)和一个满足阶段(获得奖励)。在细胞层面,动机表现为许多大脑神经元的兴奋。
生物的首要目标是维
动机的生物学与化学机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