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树突中的突触输入:功能考量
1. 引言
在神经元的信息处理过程中,树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计算的角度来看,被动树突只能执行一些基本操作,如低通滤波、饱和以及突触输入之间的类似乘法的相互作用。然而,当树突中存在电压依赖性膜电导时,就可能实现更丰富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操作。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可兴奋树突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特定操作。
2. 反向传播尖峰作为确认信号
反向传播动作电位在信息处理的背景下其作用令人困惑,但作为突触可塑性和学习的“确认信号”则更有意义。通过控制一对兴奋性耦合神经元的尖峰产生时间,可以上调或下调神经元之间突触耦合的幅度和时间进程。如果突触前尖峰先于突触后尖峰,就会发生长时程增强,即突触权重增加;如果到达时间的时间顺序相反,则会导致长时程抑制。这为一类强大的动态赫布型突触学习规则提供了生物物理基础,用于随时间学习关联。
2.1 相关机制
- 尖峰时间控制 :精确控制神经元的尖峰产生时间,从而影响突触耦合。
- 长时程增强和抑制 :不同的尖峰时间顺序导致不同的突触权重变化。
2.2 意义
为动态赫布型突触学习规则提供基础,有助于神经元学习随时间的关联。
3. 利用棘突中的尖峰实现逻辑计算
“放电棘突”是指具有足够密度的钠或钙通道的树突棘,能够在快速突触输入时触发全或无的电事件。存在一定范围的棘颈电阻值,使得棘下方被动树突中的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比棘为被动时获得的EPSP大大增强。
3.1 棘颈电阻的影响
- 电阻过小 :树突树的高负载会使阈值电压升高,超出突触输入能触发尖峰的点。
- 电阻过大 :虽然能触发尖峰,但尖峰到达树突时会高度衰减。
3.2 多个活跃棘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一个或少量同时输入到活跃棘突可以触发相邻棘突的动作电位,为计算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例如,在一个理想化的神经元模型中,两个同时输入到活跃棘突可以触发同一分支上其他活跃棘突的动作电位,实现逻辑或操作。但在实践中,大脑是否拥有足够特定的发育和学习规则来指导轴突在特定棘突上形成突触尚不清楚。
3.3 相关模拟结果
| 输入条件 | 结果 |
|---|---|
| 单个活跃棘突快速突触输入 | 触发局部动作电位,使胞体去极化24 μV |
| 两个同时输入到两个活跃棘突 | 触发同一分支上其他三个活跃棘突的动作电位,峰胞体响应约84 μV |
| 同时触发所有五个活跃棘突 | 使相邻兄弟分支去极化,触发其所有活跃棘突 |
| 一个分支上两个活跃棘突输入和另一个分支上三个被动棘突输入 | 触发两个远端棘突上所有活跃棘突,并延迟触发父分支上的活跃棘突 |
| 特定活跃棘突抑制与快速兴奋配对 | 不触发尖峰 |
3.4 流程图
graph LR
A[突触输入] --> B{棘颈电阻大小}
B -->|过小| C[无法触发尖峰]
B -->|合适| D[触发尖峰并增强EPSP]
B -->|过大| E[尖峰高度衰减]
D --> F[多个活跃棘突相互作用]
F --> G[实现逻辑计算]
4. 利用树突尖峰进行重合检测
单个神经细胞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积分器”或“重合检测器”与单个神经元能传达关于外界刺激的信息量密切相关。对于在几毫秒时间尺度上变化的刺激,单细胞水平的亚毫秒分辨率在信息编码效率方面优于群体单元的放电率编码。
4.1 树突尖峰的作用
树突尖峰为高保真重合检测提供了方便的生物物理机制。以一个锥体神经元模型为例,在第5层锥体神经元的树突中赋予弱可兴奋的霍奇金 - 赫胥黎电导,单个兴奋性AMPA突触输入产生亚阈值响应,而两个同时输入足以触发幅度为40 mV或更大的非常快速的全或无树突事件。
4.2 模拟结果
- 两个同时输入 :触发树突事件,信号在胞体处衰减50倍。
- 两个EPSP间隔2毫秒 :峰胞体EPSP小3倍。
- 添加抑制性输入 :三个输入同时激活时膜电位接近静息,延迟1毫秒的抑制对峰EPSP影响小。
- 模拟突触输入三元组 :当所有三个元素的到达时间抖动时,细胞的放电大大减少。
4.3 意义
这种机制可以被神经系统利用来实现时间编码,其中相对于其他神经元的精确尖峰时间携带所有相关信息。但这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补偿轴突传播和其他延迟。
4.4 流程图
graph LR
A[突触输入] --> B{输入时间关系}
B -->|同时输入| C[触发树突事件]
B -->|有时间间隔| D[较小的峰胞体EPSP]
C --> E[信号衰减至胞体]
D --> F[较弱的胞体响应]
A --> G[添加抑制性输入]
G --> H{输入时间关系}
H -->|同时激活| I[膜电位接近静息]
H -->|抑制延迟1毫秒| J[对峰EPSP影响小]
C --> K[模拟突触输入三元组]
K --> L{到达时间抖动}
L -->|有抖动| M[细胞放电减少]
5. 利用活跃电流进行非线性空间突触相互作用
在之前讨论了活跃树突中突触输入的时间相互作用后,现在转向空间相互作用。由于NMDA膜电导对突触后膜电位的依赖性,两个或更多NMDA突触同时(或接近同时)激活时的EPSP可能比每个输入单独激活时的EPSP之和大得多,且突触间距越近,EPSP越大。
5.1 不同突触输入和电导的影响
- 被动树突和电压无关突触输入 :突触饱和决定了将突触彼此分散得越远,细胞的响应越大。
- 90%突触电导转移到NMDA受体 :有利于激活空间相邻的突触。
- 树突中存在gca和#AHP :对突触输入的空间聚类有类似的敏感性。
- 用快速钠电导替代树突gca :导致倒U型的聚类依赖性。
5.2 对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应用
在哺乳动物视觉皮层中,简单细胞对特定方向的视觉刺激有最佳响应,而复杂细胞在其感受野的许多位置都表现出方向调谐。通过树突内计算,可以将膝状体细胞的中心 - 环绕感受野一步转化为定向复杂细胞。具体来说,通过模拟发育学习规则,使强相关的输入更有可能在树突上的附近位置形成突触,从而使细胞在其感受野中表现出方向选择性。
5.3 相关实验结果
| 实验条件 | 细胞响应 |
|---|---|
| 被动树突和电压无关突触输入,突触分散 | 细胞响应最大 |
| 90%突触电导到NMDA受体,激活相邻突触 | 细胞响应增强 |
| 树突存在gca和#AHP,突触聚类 | 细胞响应增强 |
| 用快速钠电导替代gca | 倒U型聚类依赖性 |
| 模拟发育学习规则,垂直输入聚类 | 细胞表现出方向选择性 |
5.4 流程图
graph LR
A[突触输入] --> B{突触类型和电导}
B -->|被动树突和电压无关| C[突触分散最大化响应]
B -->|90%电导到NMDA受体| D[激活相邻突触增强响应]
B -->|树突存在gca和#AHP| E[突触聚类增强响应]
B -->|快速钠电导替代gca| F[倒U型聚类依赖性]
A --> G[视觉皮层神经元]
G --> H[模拟发育学习规则]
H --> I[强相关输入形成突触聚类]
I --> J[细胞表现出方向选择性]
6. 非线性突触相互作用在感官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非线性突触相互作用在整个感官系统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视觉系统为例,它可以实现从简单细胞到复杂细胞的转变,这种转变在许多系统中都很常见,只要涉及到某种选择性在空间上的泛化。
6.1 简单细胞与复杂细胞的区别
- 简单细胞 :其特征是在狭窄的感受野内,对特定方向(如水平)的视觉刺激(如条形)有最佳响应。
- 复杂细胞 :与简单细胞不同,复杂细胞在其较大的感受野内的许多位置都表现出方向调谐。
6.2 传统模型与新机制
- 传统模型 :最初的Hubel和Wiesel模型以及后续模型认为,这种空间调谐是通过汇集一组具有不同感受野位置的简单细胞的输出来实现的。
- 新机制 :有研究表明,复杂细胞可以直接从外侧膝状体核接受单突触输入,并且可以通过树突内计算将膝状体细胞的中心 - 环绕感受野一步转化为定向复杂细胞。
6.3 学习规则与突触聚类
学习规则在突触聚类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一种模拟的发育学习规则会优先鼓励膝状体 - 皮质突触在树突膜上已经显示出强烈去极化的相邻区域生长。这样,强相关的输入更有可能在树突上的附近位置形成突触。
6.4 实验结果与意义
在实验中,与垂直条形相关的膝状体输入会在树突上形成相邻的突触簇,而与对角条形相关的输入则会分散在整个树突上。这种聚类使得细胞在其感受野内表现出方向选择性,即对垂直条形的刺激有最大响应,对水平条形的刺激响应最小。这一机制在整个感官系统中具有普遍性,为理解感官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6.5 表格总结
| 细胞类型 | 特征 | 调谐机制 |
|---|---|---|
| 简单细胞 | 在狭窄感受野内对特定方向刺激最佳响应 | 无 |
| 复杂细胞 | 在大感受野多位置表现方向调谐 | 树突内计算,突触聚类 |
6.6 流程图
graph LR
A[外侧膝状体核输入] --> B[学习规则]
B --> C[强相关输入形成突触聚类]
C --> D[复杂细胞方向选择性]
E[简单细胞] --> F[传统模型汇集输出]
F --> G[复杂细胞方向调谐(传统观点)]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本文探讨了活跃树突中突触输入的多种功能考量,包括反向传播尖峰作为确认信号、利用棘突中的尖峰实现逻辑计算、利用树突尖峰进行重合检测以及利用活跃电流进行非线性空间突触相互作用等。这些机制都与神经元的信息处理和学习密切相关。
-
反向传播尖峰
:为突触可塑性和学习提供了确认信号,支持动态赫布型突触学习规则。
-
棘突中的尖峰
:多个活跃棘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实现逻辑计算,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挑战。
-
树突尖峰重合检测
:为高保真重合检测提供了生物物理机制,可用于实现时间编码,但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要求较高。
-
非线性空间突触相互作用
:对突触输入的空间聚类敏感,可用于解释视觉皮层中复杂细胞的方向调谐等现象。
7.2 展望
这些机制为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在实际神经系统中实现这些复杂的计算,以及神经系统如何学习补偿轴突传播和其他延迟等。未来的研究有望揭示更多关于神经元信息处理的奥秘,为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7.3 表格总结各机制的特点与挑战
| 机制 | 特点 | 挑战 |
|---|---|---|
| 反向传播尖峰 | 支持突触可塑性和学习 | 无 |
| 棘突中的尖峰 | 可实现逻辑计算 | 大脑发育和学习规则的特异性 |
| 树突尖峰重合检测 | 高保真重合检测,可用于时间编码 | 神经系统补偿延迟的能力 |
| 非线性空间突触相互作用 | 对突触空间聚类敏感,解释复杂细胞调谐 | 多种参数组合的优化 |
7.4 流程图展示研究展望
graph LR
A[现有机制研究] --> B[实际神经系统应用]
A --> C[补偿延迟机制研究]
B --> D[神经科学发展]
C --> D
D --> E[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