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对象与异步网络算法解析
原子对象相关内容
- 分层构造
- 通过定理以及无等待的快照原子对象实现,可以得到使用 1 - 写者 / m + p - 读者共享寄存器的 m - 写者 / p - 读者读写原子对象的无等待实现,证明基于相关推论。
- 技术上,为应用该推论,需要一个具有特定端口数量的快照原子对象,且可以对其外部接口和实现进行修改以满足要求。 - Snapshot - Register 算法的推广
- 在 WRITE 操作中,如果进程自身拥有最大标签对,可选择使用之前的标签。
- 可以使用非负实数值标签替代整数值标签,写者选择的标签需大于所见最大标签,若自身标签最大也可重用。这些推广对证明使用快照共享变量的其他读写原子对象实现的正确性很有用。 - 原子对象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 “原子对象”的概念起源于相关研究,后续有人将原子性概念扩展到任意变量类型并重新命名为线性化。
- 一些引理和算法的起源也有相关研究,如 Khnig’s Lemma 由 Khnig 证明,规范的无等待原子对象自动机源于 Merritt 的工作等。 - 多种读写原子对象实现算法
- 有许多算法用于实现读写原子对象,如 VitanyiAwerbuch 算法、Bloom 算法、SnapshotRegister 算法等。
- 不同算法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部分算法存在错误或需要改进,如 Schaffer 的算法纠正了 Peterson 和 Burn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3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