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界面:通信与性能的瓶颈
1. 键盘界面概述
键盘和鼠标界面目前是限制现代计算功能和可用性的主要瓶颈。从全球通信的角度来看,对于母语并非基于罗马字母的人群而言,键盘界面存在显著劣势。输入一个字符往往需要多步骤且不直观的操作,这不仅阻碍了他们高效学习和使用计算机,还引发了对现有键盘界面在破坏计算平等获取机会、加速世界传统语言及其所承载文化知识流失方面的担忧。
2. 键盘输入的起源
2.1 打字机与计算机键盘的历史渊源
键盘式图形界面最初是仿照打字机设计的。打字机的初衷是使通信内容清晰可读、提高输入速度,并省去打印机这一中间环节,并非作为支持人类思维、解决复杂问题或开展教育活动的工具。
1868 年,印刷工克里斯托弗·肖尔斯(Christopher Sholes)为打字机申请了专利。到 19 世纪末,他开发出了 Qwerty 键盘,并花费数年时间试图通过减少打字机键长金属臂的碰撞来改进它。1878 年,雷明顿 2 型打字机引入了换挡功能,支持使用 Qwerty 键盘布局输入大小写字母。
2.2 打字机的发展历程
与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电话的轰动宣传和迅速普及相比,打字机最初的销售情况不佳。1874 年,E.雷明顿父子公司首次将其推向市场,但商业销售一直低迷,12 年后该公司破产。19 世纪 90 年代,向美国政府推销打字机的尝试促使其进行了大量设计迭代,旨在满足政府机构对文件统一和快速准备的要求。到 1900 年,美国政府每年购买 10,000 台打字机。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的保守态度最初完全拒绝打字机。1898 年,来自沃尔索尔镇的吉奇先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