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 - 负性轴上的面部表情变化识别研究
在面部表情研究领域,了解表情如何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深入探讨中性 - 负性轴上的面部表情变化识别,包括相关的理论基础、实验方法以及研究结果。
1. 面部表情变化的过渡类型
面部表情变化存在非线性和线性过渡两种类型。非线性过渡如某些情况,先从中性表情转变为积极表情,再降至消极表情;或者先从中性表情下降,经历较大的表情波动后上升到积极表情,最后再次降至消极表情。线性过渡则是像从中性表情逐渐下降到消极表情。虽然过渡并非总是单调的,但可以通过切割非单调序列来获得线性单调的表情变化序列。
2. 相关研究工作
本研究主要涉及三个相关研究分支:情绪与表情、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和面部表情识别(FER)。
- 情绪与表情 :1964 年,Tomkins 和 McCarter 证明了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状态可靠相关。当人感知到某些情绪时,面部肌肉会做出相应动作,这些肌肉被称为面部表情肌。美国心理学家 P. Ekman 等人首次定义了 7 种基本情绪表情,即愤怒、厌恶、恐惧、愉悦、悲伤、惊讶和轻蔑。
-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 :随着对面部表情的深入研究,人们提出了 FACS,通过分析相应面部动作单元的运动特征和区域来解读表情。近年来,面部动作单元(AU)在描述综合面部表情方面提供了信息,例如愉悦表情可由 AU6 和 AU12 的组合计算得出。一些研究还提出了新的方法来提高 AU 识别的准确性,如 K. Zhao 等人提出的深度区域和多标签学习(DRML),J. He 等人设计的 CNN 模型用于面部视图
中性 - 负性轴面部表情变化识别研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8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