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厢空间形态演变与 authenticity 困境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天津老城厢的空间形态重新设计和重建进行研究。以地图和档案为主要分析材料,通过实地考察对该区域的空间格局和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使用的不同时期天津老城厢地图来源如下:
1. 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天津保甲图说》;
2. 1902 年日本人绘制的《天津城租界全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3. 1946 年邵月城编纂、时代书局出版的《最新天津街道详图》;
4. 2003 年政府招标网站发布的《天津老城厢规划图集》。
研究采用了能找到的最详细、准确的地图,这些地图能清晰呈现空间纹理、建筑和街道。在空间格局的比较分析中还运用了地图叠加法,将不同时期天津老城厢的空间纹理重新绘制并相互叠加,以获取衍生和消解的空间。具体步骤如下:
1. 研究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探究历史街区空间演变背后的设计逻辑。
2. 基于历史档案,分析居民位置和权力关系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形式中的体现。
3. 重新思考在被文化符号包裹的城市中,空间的真实性应如何体现,试图从理论到实践证明城市空间与当地文化联系的重要性。
此前已有中国学者从旅游、遗产、历史和建筑等角度对天津老城厢进行研究,但现有文献中对该区域空间形态的比较研究较少,在此基础上对遗产真实性的讨论更少。
天津老城厢的历史与现状
天津老城厢是基于卫城发展起来的老城区,以天津鼓楼为空间中心,由东、西、南、北大街环绕。明清时期,天津老城厢分为四个主要区域,西南和东南区域以居住功能为主,西北和东北区域以行政办公为主。其矩形、对称的空间形式和交错的道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