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内存系统性能与组织解析
1. 缓存与二级内存性能基础
在计算机系统中,缓存作为主存与处理器之间的缓冲,构建了二级内部内存架构。这种架构利用局部性原理,相比单级内存能显著提升性能。局部性原理指出,内存引用倾向于聚类。在较长时间内,使用的聚类会发生变化,但在短时间内,处理器主要处理固定的内存引用聚类。
以下是体现局部性原理的几个原因:
1. 除了分支和调用指令(仅占所有程序指令的一小部分),程序执行是顺序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下一条要获取的指令紧跟在上一条获取的指令之后。
2. 很少会有长时间不间断的过程调用序列,随后是相应的返回序列。程序通常局限在一个较窄的过程调用深度窗口内。因此,在短时间内,对指令的引用往往局限于少数几个过程。
3. 大多数迭代结构由相对较少的指令重复多次组成。在迭代期间,计算因此局限于程序的一个小的连续部分。
4. 在许多程序中,大部分计算涉及处理数据结构,如数组或记录序列。在许多情况下,对这些数据结构的连续引用将指向紧密相邻的数据项。
| 类型 | 典型访问时间比 | 内存管理系统 | 典型块或页面大小 | 处理器对二级的访问 |
|---|---|---|---|---|
| 主存缓存 | 5:1(主存 vs. 缓存) | 由特殊硬件实现 | 4 到 128 字节(缓存块) | 直接访问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