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控制中的行动 - 效果关系与ABC框架解析
在行为控制领域,行动 - 效果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我们的行为并非仅仅由刺激驱动,更多时候是目标导向的。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行动 - 效果关系的条件化、ABC框架以及效果预期的潜在形成等方面。
行动 - 效果关系的条件化
虽然行动 - 效果学习的首要地位证据确凿,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公交车司机开私家车回家时在公交站停车,显然不是因为回家的目标,而是看到公交站唤起了停车的习惯。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概念也承认情境能引发相关行为,如Kurt Lewin的“Aufforderungscharakter”、Narziß Ach的“voluntive Objektion”和James Gibson的“affordances”,这些都表明合适的物体常促使我们做出与之相关的习惯性行为。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行为控制的表征,需要考虑情境特征的整合。情境背景可能在特定情境反复伴随特定行动达成特定效果,或者情境条件系统地改变行动 - 效果的偶然性时被整合。例如,按下鼠标左键的效果会随光标位置而显著变化。
以下是相关研究示例:
- 动物实验 :Colwill和Rescorla对老鼠进行训练,在噪音环境中,老鼠按杠杆得食物颗粒,拉链条得蔗糖溶液;在灯光环境中,按杠杆得蔗糖,拉链条得食物颗粒。之后使其中一种结果(如蔗糖)贬值,最后让老鼠在噪音或灯光环境中选择行动,老鼠会选择在当前情境下产生未贬值结果的行动。这表明老鼠在辨别训练中,行动 - 效果关系已与相应情境条件化,它们获得了层次化的S - (R - E)表征,能根据情境预期行动结果。
- 人类实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8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