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早期现代欧洲流浪贫困群体的社会图景

早期现代欧洲流浪贫困群体的社会图景

在1735年,年轻女子伊丽莎白·博斯利(Elizabeth Bosley)在英国肯特郡切里顿教区一座名为“罗德之家”附属的马厩或外屋中,未婚生下了女儿。随后,她带着孩子来到邻近的新罗姆尼镇。这个女婴也叫伊丽莎白,她从出生就面临双重困境,既没有父亲,也没有定居的教区,实际上从出生就无家可归。后来,年长的伊丽莎白离开新罗姆尼,有人最后一次听说她的消息是她在梅德斯通的济贫院又生下一个私生子。此时,小伊丽莎白大约两岁,按照定居和流浪相关法律,她“最近闯入”该教区,未来几年可能会成为教区济贫税的负担。经过一番调查,教区济贫监督员写信给当地治安官,询问该把这个私生女送回出生地切里顿,还是其母亲定居地波尔顿,或者如果能找到其母亲,是否应将孩子送去她那里。最终,小伊丽莎白被送回了切里顿,此后关于这对伊丽莎白母女的命运,档案便没了记载。

1. 流浪贫困的定义与内涵

在1450 - 1800年期间,欧洲社会对贫困和流浪群体的认知发生了诸多关键转变。早期现代历史学家指出,贫困概念的“去神圣化”以及“福利”作为国家权力技术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新教改革的影响、人文主义的发展、贫困人口与土地的分离、殖民扩张、通货膨胀、权力集中和国家形成、“监禁国家”的兴起以及改善社会的冲动等。

从法律、文化和地理角度对“流浪”的定义如下:
- 法律定义 :“流浪”被定义为一种流动、欺诈和懒惰的贫困状态,与基于私有财产、“定居”和社会归属感的“定居主义形而上学”相对立。法律定义“流浪”有三个要点:一是确定某人懒惰,即有工作能力却拒绝工作;二是将其流动性视为问题,通过护照制度、乞讨令牌或人口普查等方式进行管控;三是社会和机构对贫困流动人员普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