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现代欧洲贫困史:概念演变与社会转型
1. 贫困研究的重要性与背景
贫困并非永恒不变的概念,每个社会都在不断塑造和重塑着“贫困”的定义以及“穷人”的构成。社会如何制造或改善贫困,如何对待穷人并解释他们的存在,都反映了该社会的政治和价值观。研究早期现代(约1450 - 1800年)的贫困历史,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贫困的理解,还能让我们洞察这一时期社会的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常被视为历史的“发展阶段”,处于中世纪的黄昏与现代性的黎明之间。这两个过渡时刻见证了贫困性质和人们对穷人态度的变化。贫困的演变是社会优先事项的历史指标,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理解诸如向资本主义过渡、国家和帝国形成等更广泛的社会变革。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它还是一个社会和政治建构,反映了人类社会过去和现在的价值观,并且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
2. 现代贫困定义及其局限性
二战末期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启了新的全球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随之建立。这些机构与联合国(UN)一起,垄断了现代贫困的定义。世界银行从货币角度定义贫困,区分绝对贫困(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计)和相对贫困(收入远低于特定国家的中位数水平)。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能力”方法,影响了目前多维贫困指数的发展,该指数纳入了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指标。联合国对贫困的定义还包括获得教育和其他基本服务、社会歧视和排斥以及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
然而,这些基于经验指标的贫困测量方法虽然有助于了解全球贫困的经济规模和识别物质需求者,但却忽视了贫困的社会文化复杂性和政治维度。将贫困简化为经济问题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国际机构对贫困的定义并非意识形态中立,而是与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相关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