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想象神经反馈训练个性化的考量
1. 引言
脑机接口(BCI)旨在将大脑状态转化为外部设备的指令,已应用于机器人部件或矫形器控制等研究。运动想象(MI)作为生成BCI信号的方法被广泛探索,但BCI并不局限于MI,还可由事件相关电位(如P300波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驱动。P300波主要用于设计基于BCI的拼写器,SSVEP则用于空间导航和机器人控制等。这些系统通常精度较高,但需要外部刺激,而MI原则上可由用户随时发起。不过,MI - BCI与其他类型的BCI相比,在学习控制时间和操作时间方面表现较差。
尽管如此,MI - BCI在中风患者的运动康复研究中取得了成功,还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并为用户提供多种MI信号反馈方式。一些研究还表明,MI训练对认知任务(如工作记忆)有积极影响,能诱导前额叶皮质相关区域产生更大激活。
然而,尽管MI - BCI在设计和实施方面有了显著进展,但仍主要局限于研究环境。其面临的挑战包括:
- 个体内部变异性大,难以找到适用于大量受试者的统一特征,也难以将一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用户。
- 并非所有用户都能产生高质量、可识别的MI响应,即所谓的“BCI文盲”问题,但这一概念受到了一些作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应探究其根本原因,而非简单给用户贴标签。
同时,有研究表明,适当的MI训练可以提高BCI性能。例如,2009年Hwang等人开发的神经反馈(NFB)MI训练系统,能实时向用户展示皮质激活图,使参与者在MI期间产生更多显著激活;2012年Xia等人开发的NFB系统,其反馈与MI事件强度相关,表明反馈类型会影响用户技能发展;2013年Lotte等人分析了BCI训练的缺陷,指出训练协议设计的多个方面会影响训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