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机器人视觉:从原理到传感器应用
1. 视觉感知与立体视觉原理
人类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环境,而视觉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眼睛的进化堪称进化过程中的杰作。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出现的是色素斑,如今在帽贝(一种海洋软体动物)身上仍能找到,它仅由几个色素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由典型的上皮(皮肤)细胞稍加改造而成。随后,裂壳软体动物拥有了稍显高级的器官,由一些呈杯状的色素细胞构成。而章鱼的眼睛则相当复杂,其组成部分与人类眼睛类似,包括角膜、虹膜、屈光晶状体和视网膜。
立体视觉的进化是视觉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立体视觉是指从不同参考系同时获取的视图中计算深度信息的能力。许多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类和人类)都具备这种机制。以图 2 为例,有两个观察者 A 和 B,在两者中,苹果都成像于中央凹(眼睛视觉最清晰的部分),而橙子在两只眼睛中都位于中央凹左侧,左眼的角度为 α,右眼为 β。在这两种情况下,视网膜视差是相同的:苹果的绝对视差为 0,橙子的绝对视差为 α - β,这也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视差。然而,眼睛的不同位置(A 中眼睛的汇聚程度较小,B 中眼睛的汇聚程度较大)意味着在这两种情况下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有很大差异。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以从相对视差推断出橙子更近,但要推断出任一物体的绝对距离,则需要知道汇聚角(V1,V2)。人类视觉也遵循同样的原理,成年人两眼参考系之间的距离(称为瞳孔距离)在 54 至 74 毫米之间,儿童在 43 至 58 毫米之间。
在机器人领域,许多好的想法都借鉴自自然界,立体视觉相机就明显类似于立体视觉机制。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在 3D 机器人视觉中测量深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