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扫描器的原理、设计与驱动技术
1. 不同形状电光扫描器的特性与设计
1.1 喇叭形扫描器的模拟与特性
利用光束传播方法(BPM)对喇叭形扫描器的操作进行了模拟。模拟参数包括:$W_0 = 92\ \mu m$,$W_1 = 678\ \mu m$,$L = 10\ mm$,$\lambda_0 = 0.6328\ \mu m$,$n_e = 2.1807$(钽酸锂),$\Delta n = 2.1 \times 10^{-3}$ 。光束腰半径为 $30\ \mu m$,并聚焦在扫描器的输出端。
通过相关公式计算扫描器的一些关键参数,如最大输入值 $q_{in,max}$ (具体公式未完整给出),其中 $\Delta n_{max}$ 是在最大施加电压下扫描器的折射率变化。对于具有 3m 对称性的晶体(如铌酸锂),通过将公式 12.45 乘以 $n$ 并代入表 12.1 中的 $\Delta n$ ,可得到偏转灵敏度 $q_{def}$ 。
1.2 喇叭形扫描器的枢轴点位置
喇叭形扫描器输出端的单极位移通过相应公式计算。通过取公式 12.48 和 12.45 的比值可得到枢轴点。值得注意的是,$\Delta n$ 在该公式中被消去,这意味着即使在如此复杂的喇叭形装置中,也存在一个明确的枢轴点(即 $L_{P,in}$ 不依赖于电压)。
1.3 不同形状扫描器的比较
将与梯形扫描器具有相同输入宽度、输出宽度和长度的喇叭形扫描器的偏转灵敏度,相对于具有相同平均宽度的矩形扫描器进行归一化。结果表明,喇叭形扫描器相对于梯形和矩形扫描器有明显的改进。
以下是矩形、梯形和喇叭形扫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00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