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机:神经网络早期探索的起伏之旅
感知机的诞生
1958 年 7 月 7 日,在华盛顿特区美国气象局办公室里,一台价值 200 万美元的计算机备受瞩目。这台计算机原本为气象局运行计算任务,当天被借予美国海军和 29 岁的康奈尔大学教授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罗森布拉特和海军人员向机器输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左边有小方块标记,另一张右边有标记。起初,机器无法区分它们,但在读取另外 50 张卡片后,它几乎每次都能正确识别标记位置。罗森布拉特解释说,这台机器借助模仿人类大脑的数学系统自行学会了这项技能,他将其命名为感知机(Perceptron)。
他预测,未来感知机将学会识别印刷字母、手写文字、语音指令,甚至人脸并喊出名字,还能进行语言翻译。理论上,它可以在装配线上自我克隆、探索遥远星球,从计算跨越到感知。第二天《纽约时报》报道称,海军展示了一台有望能行走、交谈、看、写、自我复制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电子计算机胚胎;《星期日版》文章提到海军官员因它太像没有生命的人类而犹豫是否称其为机器。不过,罗森布拉特后来反感大众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方式,尤其是俄克拉荷马州的标题“海军设计的会思考的科学怪人怪物”。
感知机是最早的神经网络之一,是五十多年后杰夫·辛顿(Geoff Hinton)以 4400 万美元拍卖的技术的早期雏形。但在达到这一辉煌时刻之前,它就陷入了学术的默默无闻。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由于罗森布拉特技术的局限性,感知机的设想几乎夭折。
罗森布拉特 1928 年 7 月 11 日出生于纽约的新罗谢尔。他就读于布朗克斯科学高中,这所精英公立高中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等。罗森布拉特接受过心理学训练,但兴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