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毫米波雷达的原理
汽车引入毫米波雷达最初主要是为了实现盲点监测和定距巡航。毫米波实质上是电磁波,其频段位于无线电和可见光、红外线之间,频率范围为10GHz-200GHz。工作原理类似一般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回波,利用障碍物反射波的时间差确定障碍物距离,通过反射波的频率偏移确定相对速度。
2 毫米波雷达未被抛弃的原因
2.1 天气原因
激光雷达在极端天气下性能受限,而毫米波雷达能够穿透雾、雨、雪等,适应各种天气条件。毫米波雷达在高速行驶场景中表现更出色,其探测距离可轻松超过200米,明显优于激光雷达的150米。
2.2 成本价格
激光雷达因收发器和组装工艺要求高而成本难降,而毫米波雷达采用硅基芯片制造,成本更具竞争优势。毫米波雷达的价格约为1.5千元,而激光雷达则以万元计价。此外,激光雷达获取的大量数据需要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增加了整体成本。在简单场景中,工程师更倾向选择毫米波雷达。
3 毫米波雷达芯片发展趋势
当前汽车领域的毫米波雷达主要采用FMCW技术,即通过调频毫米波信号来确定目标位置和相对速度。发展趋势包括:
3.1 从24GHz到77GHz频段的演进
汽车领域常见的毫米波雷达频段包括24GHz、77GHz和79GHz。随着24GHz频段的规划过期,77GHz频段成为主流,具备更好的性能,特别在紧急制动和自动跟车等领域。
3.2 CMOS工艺的主流化
传统的III-V族工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