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感知器与核机器:原理、应用与实现
1. 多层感知器(MLP)概述
多层感知器(MLP)是神经网络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它具有学习非线性模型的能力,还能通过使用 partial_fit 等各种参数进行在线学习。与感知器相比,MLP 至少有一个隐藏层,并且可以学习线性和非线性函数,而感知器只能学习线性函数。
1.1 MLP 的优缺点
- 优点 :
- 能够学习非线性模型。
- 支持在线学习。
- 缺点 :
- 具有隐藏层的 MLP 的损失函数是非凸的,不同随机权重初始化的有效性可能会有所不同。
- 需要调整各种超参数,如隐藏神经元的数量、层数和迭代次数。
1.2 MLP 的工作模式
MLP 基于批量算法建模,它计算平均平方误差,并用于更新权重,每个 epoch 只有一组更新。批量技术能更精确地估计误差梯度。
1.3 MLP 用于数字分类
1.3.1 使用 TensorFlow 实现 MLP 进行图像数据分类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1. 数据准备 :
- 输入神经网络的是 28*28 维度的灰度图像,将其除以 255 进行归一化处理。
- 加载 MNIST 数据集,并将记录转换为浮点值。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