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行大小缓存与软硬件协同DRAM银行分区技术分析
在当今的计算机系统中,缓存和内存管理对于系统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自适应行大小缓存(Adaptive Line Size Cache,ALSC)以及软硬件协同的DRAM银行分区技术,旨在揭示它们如何优化系统性能。
自适应行大小缓存技术
在不规则引用的场景下,自适应行大小缓存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自适应策略的局限性
ESC(一种自适应策略)的自适应策略依赖于多个因素,如初始缓存行大小、循环第二次调用时选择较长还是较短的行等。而且,ESC策略需要多次调用循环来比较TPI(某种性能指标),这极大地降低了性能。在某些应用中,特定循环可能只被调用一次,此时ESC的自适应算法效果不佳。例如,SpMV中的循环仅被调用一次,与传统方法相比,ESC的性能提升甚微。
自适应配置与传统配置的对比
将自适应配置(ADAPTIVE)与传统配置(TRADITIONAL)进行对比,得到了不同基准测试的加速因子:
| 基准测试 | 加速因子 |
| ---- | ---- |
| FT | 3.29 |
| IS | 4.53 |
| CG | 5.73 |
| MG | 4.01 |
| SpMV | 4.12 |
对缓存行大小敏感且受不规则引用主导的基准测试从自适应配置中受益更多。例如,CG应用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IS虽然对缓存行大小不敏感,但受不规则内存引用主导,具有较高的缺失率,因此也从自适应预取方案中获得了显著的加速。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