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最大似然估计全解析:方法、计算与应用挑战
1. 伪似然估计相关研究
伪似然估计的一致性在众多研究中有所探讨。J. BESAG于1974年引入了伪似然方法,他还提出了编码估计器,该估计器最大化某些PLT(n)而非PLi(n)。集合T(n)是I(n)的一个(例如最大)子集,使得变量Xs(s∈T(n))在给定ss(„)\T(n)时条件独立,编码估计器的计算方式与MPLE类似。
F. COMETS在1992年基于“大偏差”给出了一种更现代、优雅的证明,证明了空间最大似然估计的渐近一致性。
2. 最大似然方法
2.1 最大似然估计的定义
在特定设置下,对于每个观察窗口8(n),最大似然估计器定义为集合6/()(x),其中的6∈e能使似然函数19 i—* Li(n) (x;i9)达到最大。若对于某些n和Xs(n)\/(n),有11(n) ( | XS(n)\/(n); 19) ≠ li(n) ( | SS(n)\/(n); 19° ),则模型是可识别的。
2.2 最大似然估计的渐近一致性
对于有限范围的平移不变势,在可识别性条件下,最大似然估计器是渐近一致的。F. COMETS证明了一般类目标函数的渐近一致性,对于最大似然和伪似然估计器,有如下定理:
定理14.4.1 :假设模型是可识别的,那么对于每个e > 0,存在c > 0和γ > 0,使得:
- IT(n) (6 1 ( T ) ∉ B (19° ; C); 19°) < C • exp(-|/(n)|γ)
- li(n) (e, (n)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