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记忆问题研究:从神经响应到模式识别
引言
你是否曾好奇我们为何能记住事情,又为何会如此迅速地遗忘?我们能记住是因为拥有长期记忆,而快速遗忘则是由于近期事件存储在短期记忆中,此时长期记忆尚未形成。大多数计算神经元模型并未解决短期记忆的问题,每个人工神经元都是无记忆的装置,以非线性方式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因此,除非在网络中使用神经元外部的记忆装置,否则这样的神经元网络是无记忆的。
例如,时间延迟神经网络使用移位寄存器在输入字段中保存时间序列;埃尔曼递归神经网络使用寄存器保存隐藏层节点值,以便在下一个时间步作为输入呈现,类似于状态自动机。这些装置中的寄存器构成了网络的“短期记忆”,但神经元本身仍然是无记忆的装置。长期记忆在网络训练时存储在权重中。如果这些模型借助神经元外部的记忆装置就能取得惊人的成果,那么当我们在神经元层面实现短期记忆特性时,有望获得更出色的表现。具体而言,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无需移位寄存器帮助,就能自行识别时空模式的神经模型。
那么,我们该从何处入手呢?像麦卡洛克 - 皮茨神经元这样过于简单的模型根本没有记忆;而基于复杂生理学的神经模型又难以分离出我们所需的关键特征:非线性计算和短期记忆。因此,我们寻找其他替代模型,且这些模型不一定需要受神经生物学的启发。我们不禁思考:地球上有哪些简单的事物具有记忆呢?答案立刻浮现:磁铁。
磁性材料在暴露于强磁场后会保留残余磁场。在振荡磁场下,磁性材料会呈现磁滞现象,即一种滞后于感应磁场的非线性响应,在示波器上形成环形轨迹。磁滞回线看起来就像两个偏移的S形曲线。那么,如果神经元具有短期记忆,它是否应该产生类似磁滞的响应,而非S形响应呢?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重新开始进行自己的神经响应测量,小心保存表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6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