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意识与意义:深度探讨
1. 关于性与意识的初步思考
在探讨人工智能相关问题时,“关于性”(aboutness)是一个关键概念。有一种观点认为“关于性即行动”,但这引发了诸多疑问。比如,看似在思考是否就等同于真正在思考?若将思考赋予某物,它是否真的具备思考能力?麦卡锡(1979)持肯定态度,然而卡通角色也看似在思考,显然麦卡锡不会认为卡通角色有思想。如果接受“关于性即行动”,我们将难以区分看似思考和真正思考、看似思考事物和真正思考事物。但当我们审视自身时,会发现“关于性”远不止行动这么简单。我们对正在阅读的书籍的思考,是关于我们有意识看到和阅读的这本书,而非冰箱里的冰淇淋或月球上的岩石,且这些思考对我们而言绝非毫无意义,这种确定性源于我们的意识。实际上,“关于性”需要意识,存在一种非实用主义的行动意义,它本质上需要意识,在这种意义下,机器人铅笔刀可能并未真正“行动”。
2. 意识的定义难题
在关于“关于性”的讨论中,意识一直被忽视,这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历史中也是如此。意识被回避的部分原因在于难以给出科学的、第三人称的定义。科学通常基于对各种技术术语的可靠第三人称定义,如质量、电荷等,但对于意识,目前只有第一人称定义可用。从外部直接访问他人的意识是不可能的,而科学本质上是公开的社会知识,所以科学无法使用第一人称定义。此外,科学家们曾提出许多与意识等同的假设,如注意力、自传式记忆等,但这些尝试均未成功。这些假设要么只是意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么和意识本身一样令人困惑。目前我们只有一个粗略的意识定义:意识是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方式,是我们体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用托马斯·内格尔(1974)的话来说,一个存在有意识,是指存在一种作为该存在的特定感受。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