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面向对象复用:挑战与机遇
1. 面向对象复用的现状与挑战
在当今的软件开发领域,许多大型公司在客户机/服务器面向对象策略上遭遇挫折,纷纷放弃或大幅缩减相关项目,转而回归传统的大型机。电信和金融服务行业的一些知名企业,将项目失败归咎于工具供应商的承诺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经理的决策。当预期的生产力提升未能实现,甚至因员工学习新技术导致生产力下降时,这些项目往往被搁置或缩减。
然而,将项目失败完全归咎于面向对象技术并不公平。过度夸大复用的好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项目风险管理。对于许多公司来说,系统性复用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因为前期成本过高。此外,由于很多软件本身不具备可复用性,可复用组件的开放市场也受到阻碍。尽管存在许多通用概念,但真正通用的组件却寥寥无几。
1.1 复用并非万能解药
面向对象技术所承诺的复用性,并非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万能解决方案。如果投资面向对象技术的理由是期望通过复用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那么可能会失望,因为这种情况往往难以实现。但如果是基于生产力和软件质量的逐步提升,这样的期望则更为现实。
对象的特性不仅有助于系统性复用,还能促进代码的挽救。虽然代码挽救与复用不同,但每挽救一行代码,就意味着少写一行代码,这在实际开发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2 管理组件库的挑战
一个管理良好的组件库是实现复用的第一步,但复用也伴随着持续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超过其带来的价值。以一个假设的场景为例,当收到可复用代码的“天使祝福”时,管理者们可能会欣喜若狂,但冷静下来后会发现,复用需要管理类库(可复用组件的仓库),并改变软件开发的方式,疯狂地复用库中的内容,消除不可复用代码。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6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