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争相布局的新赛道。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数据与案例,系统分析了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及面临挑战。研究表明,中国低空经济正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商用"新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然而,产业仍面临空域管理精细化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缺失、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挑战。建议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攻关、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等举措,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低空经济;eVTOL;空域管理;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低空经济一般是指空域高度范围1000米以下,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1。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具有产业融合性、政策导向性和技术驱动性特征-7。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战略部署-1。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我国低空经济正加速从概念走向现实,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1-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系统剖析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促进我国低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 低空经济的定义与战略意义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通用航空和无人驾驶航空为主体,融合制造、运营、服务等多元要素的综合经济形态。其产品主要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广泛覆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1。
低空经济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占GDP比重将持续提升-1-6;二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低空+"融合模式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公安巡逻、交通巡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4。正因如此,低空经济被视为培育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2。
3 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国家和地区争相布局这一新兴赛道。从全球格局看,美国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多家eVTOL企业已进入原型测试和适航认证阶段;欧洲注重空域整合与安全监管,正构建无人机统一市场;日本则在无人机物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作为低空经济的后来者,正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轮加速,实现了快速发展。2025年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专门设立了低空经济展示区域,集中展示我国直升机装备谱系化发展成果与低空经济产业领域最新进展,体现了从单一装备展示迈向系统化生态呈现的新阶段-1-2。
表1: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
| 地区 | 发展重点 | 代表企业/产品 | 政策支持 |
|---|---|---|---|
| 中国 | 全产业链发展、多元化应用 | 亿航VT35、小鹏汇天"陆地航母" |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专项政策 |
| 美国 | 先进航空器研发、城市空运 | Joby Aviation、Archer | "先进空中交通"国家计划 |
| 欧洲 | 空域整合、安全监管 | Volocopter、Airbus CityAirbus | 无人机统一市场战略 |
| 日本 | 无人机物流、城市交通 | SkyDrive、丰田投资的Joby | 无人机物流商业化路线图 |
4 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
4.1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得益于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层面,低空经济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地方层面,各地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据统计,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已有超10个省份发布省级低空经济实施方案-6。
广州市天河区于2025年10月发布了《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企业做大做强、适航审定、低空物流、低空交通航线、人才支持等全方位提供政策支持-4。其中,对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的大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企业给予1500万元支持,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低空制造业的高度重视-4。
深圳市则通过《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2024年实现新增低空起降设施373个,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94条,累计达250条-8。
4.2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头部eVTOL主机厂订单量同比增速超300%,其中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及观光体验场景占比超70%-6。
亿航智能全球首发的复合翼构型飞行器VT35,以650万元/台的预售价及200公里续航能力引发行业关注,体现了市场对新型航空器的强烈需求-6。同时,电池领域呈现"主机厂+动力电池商"深度绑定趋势,如国轩高科为亿航EH216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能量密度将单次充电成本降低20%以上,为规模化商用奠定基础-6。
4.3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从"单点突破"转向"多元应用"发展。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
低空+物流:无人机物流配送已在多个城市商业化运营。2024年深圳低空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同比增长27%-8。
-
低空+旅游:"揽胜沱江""花乡橘韵"等低空文旅航线持续火热,国庆期间"贴地飞行"项目让游客乘直升机穿越柑橘林、俯瞰沱江河谷,已成为热门产品-5。
-
低空+城市治理: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低空共享无人机航线1600余条,累计飞行5.3万架次,总里程26.5万公里,城市管理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0%-9。
表2: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 应用领域 | 典型案例 | 成效 | 发展前景 |
|---|---|---|---|
| 物流配送 | 深圳无人机物流航线 | 2024年载货飞行77.6万架次 | 从试验区向全市域扩展 |
| 旅游观光 | 成都淮州机场低空文旅航线 | 国庆期间持续火热 | 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特色线路 |
| 城市治理 | 武汉空天地一体化项目 | 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0% | 向城市全面管理扩展 |
| 应急救援 | 通航应急救援保障基地 | 常态化演练备勤 | 构建"平急转换"体系 |
5 低空经济的技术进展与创新
5.1 新型航空器技术突破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实现了显著技术突破。在第七届天津直博会上,一架可坐7人的eVTOL格外吸睛,该机以纯电为动力,最大航程可达300千米,为医疗救援市场需求设计,还可同步实现城市空中交通、货物运输等应用,预计2027年面世-1。
亿航智能发布的VT35复合翼构型飞行器,最大起飞重量达950kg,有效载荷超200kg,在满载状态下可实现60分钟续航与不低于216km/h的经济时速,此类技术指标的提升显著拓宽了低空飞行器的应用边界-6。
5.2 空域管理技术创新
空域管理技术的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成都淮州机场采用了国内首创的"阶梯式"空域管理系统,将900-1800米空域精细划分为六个功能层,为各类飞行器划定专属"航路",实现"空域高度提升安全裕度,空域面积提升飞行自由度"-5。在此框架下,该机场划设了17个无人机专用空域,有效保障了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同场混合运行-5。
武汉市则构建了"三级航路网",可使用低空空域约426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49.71%,划设形成纵横贯通、全市成网的"干、支、通"无障碍低空目视飞行航线网络-9。这种空域管理创新为低空飞行器在城市范围内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5.3 动力技术多元化发展
绿色航空动力是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金海良指出:"在低空经济广阔前景下,绿色航空动力市场潜力巨大"-1-2。电推进动力、氢燃料动力和可持续航空燃料动力分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通航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是未来低空经济新能源动力发展的主要代表-1。
动力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使低空航空器能够适应不同航程、不同载荷、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6 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6.1 技术与安全挑战
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部分技术瓶颈与安全隐患。技术方面,部分关键技术仍处于研发探索阶段,全国范围内低空飞行器的监测、识别、追踪技术尚未形成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3。安全方面,低空产业技术应用安全性缺失问题突出-7,飞行器的可靠性、应对极端天气能力、防撞技术等均有待提升。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坦言,目前围绕城市空中交通生态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地面的物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起降场、充电桩、停机航站楼、消费区等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空中信息化数字化的智能管理网络体系还无法为航空器大规模应用和商用提供充足的保障-3。
6.2 空域管理挑战
空域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与低空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目前低空经济面临"空域数字化管理能力不足"的挑战-3,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国家空管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承旗指出,低空经济发展需要空域资源的有效释放和合理利用。然而,当前低空飞行监管规则不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善-3-8,成为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6.3 基础设施与商业模式挑战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不足且商业模式不够成熟。在基础设施方面,起降场、充电桩、维修站点等硬件设施网络尚未形成,特别是城市内部低空起降场数量严重不足。尽管武汉已建起低空起降点220余处-9,但相对于其市域规模而言,覆盖密度仍显不足。
商业模式方面,飞行服务商业模式尚未成型-3,大多数低空经济应用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头部企业目前都将低空+文旅作为突破点-3,但这一市场的容量有限,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低空物流虽然应用广泛,但其盈利能力仍面临挑战。
7 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中的法规制度短板,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推动低空经济专门立法。借鉴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的经验,探索制定"低空产业促进法",明确飞行准入、安全标准等细则,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配套措施-7-1。
二是构建协同监管机制。构建民航、军航、公安等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1,实现"三方常态化沟通、联合审批、信息共享、应急协同"-9,确保空域资源精细化管理。
三是完善政策支持工具。借鉴广州天河区经验,采取"分类分阶段"支持策略,对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人才培训等环节给予全方位支持-4。同时,发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引导作用,定期发布公共服务应用场景清单-4。
7.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低空起降设施网络。支持在城市新区、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区域新建、改(扩)建直升机起降场、eVTOL起降场和无人机起降场-4。按照武汉市规划,到2030年布局建设无人机机库1000套-9,形成覆盖全市的低空起降网络。
二是建设低空飞行服务支撑体系。借鉴天津经验,打造省级飞行服务中心,整合全市空域数据,实现飞行活动实时调度与风险预警-1。同时,推进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如深圳的SILAS核心功能-8。
三是布局能源补给网络。根据航空器技术路线,合理布局充电桩、换电站、氢燃料站等能源补给设施,确保低空飞行器能源供应的便捷性与经济性。
7.3 强化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需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与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开展态势感知、先进飞控、陆空联动、监视反制、任务载荷等关键技术攻关-4,研发适应极端天气、特殊地形、长运距、大载重飞行需要的低空航空器。
二是构建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标准和完备的装备监管体系支撑-1,为通航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大对低空安全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
三是推进适航认证体系建设。完善低空航空器适航审定标准与流程,对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4,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
7.4 培育多元应用生态
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
一是实施场景驱动的应用策略。按照"从封闭到开放、从简单到复杂"的路径,逐步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头部企业可将低空+文旅作为突破点,远期则着眼于打造城市空中交通-3。
二是推动"有人机+无人机"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有人机加无人机的协同任务体系,在应急救援等复杂任务中实现效能倍增-1。
三是促进空天地一体化融合。借鉴武汉经验,构建融合空天地三层架构的立体感知网络:"空"指低空空域与卫星定位,"天"为低空飞行器,"地"涵盖地面设施,共同实现城市全方位监测-9。
8 结论与展望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商用"窗口期。核心技术突破、政策体系完善与资本密集投入形成正向循环,推动物流、文旅等场景率先落地-6。然而,产业仍面临空域管理精细化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缺失、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挑战。
未来,随着eVTOL成本下降与应用场景拓展,低空经济将重塑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6。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覆盖主要城市群的立体交通网,低空经济占GDP比重有望提升至2%以上-6。
为实现低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坚持"场景驱动、生态培育、安全可控"的发展路径,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攻关、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等举措,推动低空经济从"热追捧"走向"理性繁荣",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1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