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智能体:架构、应用与未来展望

目录

一、大语言模型为核心驱动的智能体(LLM-based Agent)这一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

1. 引言:从大模型到智能体

1.1. 概念与定义(通俗解释)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存在问题

2. 大模型智能体的核心构成要素

3. 典型架构与工作流程

3.1 基于推理的架构:ReAct范式

3.2 基于工具的架构:工具增强型智能体

3.3 多智能体系统

4. 关键技术

5. 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5.1 软件开发智能体

5.2 科学发现智能体

5.3 游戏与虚拟世界智能体

6. 挑战与未来展望

7. 结论

二、大模型

1. 它是怎么被“训练”出来的?

2. 它为什么叫“大”模型?

3. 一个核心比喻:“世界上最博学的实习生”

总结一下:

🔍 如何选择适合的大模型

大模型微调概览

第一类:全参数微调

1. 继续预训练

2. 指令微调 / 有监督微调

第二类:参数高效微调

1. 适配器

2. 前缀微调 / 提示微调

3. LoRA

4. IA³

总结与对比

如何选择?

本地知识库微调: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栈指南

1. 核心概念与定义

2. 技术架构全景

3. 数据层:知识预处理方法

3.1 文档解析与清洗

3.2 文本切片策略

3.3 向量化与索引构建

4. 模型层:三种核心微调方法

方法一:检索增强生成(RAG) - 首选方案

方法二:参数高效微调(PEFT)+ RAG - 推荐方案

方法三:全参数指令微调 - 进阶方案

5. 应用层:服务化与优化

5.1 系统架构设计

5.2 记忆与上下文管理

6. 实战流程:从零构建知识库AI

阶段一:数据准备(1-2周)

阶段二:原型开发(1周)

阶段三:模型微调(2-4周)

阶段四:系统优化(持续)

7. 评估体系

8. 常见陷阱与解决方案

9. 技术选型建议

10. 总结

三、智能体

一个核心比喻:老板与得力下属

总结一下:

🧠 理解工作原理

🛠️ 支持的具体操作

💻 开始动手实现

📝 一个填表单的实战例子

⚠️ 重要提示与实践建议

🎯 体验与探索


一、大语言模型为核心驱动的智能体(LLM-based Agent)这一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

摘要

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驱动的智能体(LLM-based Agent)这一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大模型智能体通过将LLM作为其核心的“大脑”,赋予了感知、规划、决策与执行等一系列拟人化能力,使其能够自主或半自主地完成复杂任务。本文首先界定了大模型智能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并深入剖析了其典型架构,包括基于推理的架构(如ReAct)、基于工具的架构以及多智能体协作架构。进而,本文详细阐述了支撑智能体能力的关键技术,如链式思维、任务分解与上下文学习等。通过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展示了智能体在软件开发、科学发现、游戏与虚拟世界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最后,本文辩证地分析了当前技术面临的核心挑战,如可靠性、效率与安全性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路径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大模型智能体不仅是当前AI研究最具潜力的范式之一,更是迈向通用智能体的关键阶梯。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AI智能体;ReAct框架;工具学习;任务规划;通用人工智能


1. 引言:从大模型到智能体

1.1. 概念与定义(通俗解释)

想象一下,你把一个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大脑”(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安装到了一个拥有“手脚”和“感官”的机器人身上。这个“大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能主动地利用这些“手脚”去操作软件、查询信息、进行计算,并能从结果中学习,调整自己的下一步行动,直到完成你交给它的一个复杂目标。这个具备了感知、规划、决策和行动能力的整体,就是一个“大模型智能体”。简单说,它就是一个以大模型为“大脑”,能够独立思考并执行复杂任务的数字实体

1.2. 研究背景

大模型智能体的兴起源于两大趋势的汇合。首先,基础大模型(尤其是大语言模型)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在自然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和知识存储方面展现出惊人的通用能力,为智能体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认知核心”。其次,传统的AI系统多是“烟囱式”的,专为解决特定任务而设计,缺乏泛化性和灵活性。研究者们意识到,将大模型的通用认知能力与外部工具和环境相结合,可以创造出能够适应开放世界、处理未知任务的智能体,这被认为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 的一条关键路径。

1.3. 研究意义

大模型智能体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理论层面,它是探索机器智能如何实现自主性、意图性和持续学习的重要载体,推动了AI从“感知理解”到“行动决策”的范式转变。在应用层面,它有望成为颠覆性的生产力工具,能够自动化处理诸如软件开发、科学实验、商业分析等高度复杂的认知型工作,极大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同时,它也为构建更智能、更拟人化的虚拟助手、游戏NPC和具身机器人提供了技术基础。

1.4. 研究现状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架构设计上,ReAct(推理+行动) 范式已成为主流,它让智能体在行动前先进行链式思考,提升了决策的透明度与可靠性。在能力扩展上,工具学习 成为核心,智能体通过调用API、代码解释器等外部工具来弥补自身在计算、实时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不足。此外,多智能体系统 是另一个热点,通过模拟社会分工,让多个智能体通过协作、辩论来共同解决超个体能力的复杂任务,已在软件开发和复杂游戏环境中展现出潜力。

1.5. 存在问题

尽管发展迅速,大模型智能体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要问题是可靠性,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可能导致智能体制定错误计划或执行无效动作。其次是效率与成本,漫长的“思考-行动”循环导致任务执行缓慢且计算开销巨大。此外,上下文长度的限制 制约了智能体在长周期任务中的记忆能力,而复杂环境的感知与理解(尤其是对物理世界和多模态信息)依然薄弱。最后,安全与伦理 风险极高,如何确保自主智能体的行为可控、对齐人类价值观,防止其被恶意利用,是关乎其未来发展命运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基础模型取得了颠覆性进展。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理解、生成、知识推理等方面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然而,传统的LLM应用模式(如对话或补全)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们本质上是“被动”的——只能对给定的提示作出反应,缺乏主动感知环境、进行长远规划和持续行动的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研究者们提出了“大模型智能体”(LLM-based Agent)的范式。其核心思想是:将大语言模型视为一个智能体的“大脑”或“控制器”,使其能够调动和使用外部资源(如知识库、计算工具、执行环境),通过“思考-行动-观察”的循环,最终完成一个复杂的目标。

智能体的概念并非新生。从早期的符号主义智能体到基于强化学习的游戏AI(如AlphaGo),智能体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大模型的涌现为智能体带来了质的飞跃:

  1. 通用任务理解能力:LLM能够理解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前所未见的复杂任务,无需针对每个任务进行专门训练。

  2. 强大的规划与推理能力:通过链式思维(Chain-of-Thought)等技术,LLM可以进行多步推理,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步骤。

  3. 丰富的世界知识:LLM内嵌的海量知识使其能够理解任务背景,并调用相关知识来辅助决策。

  4. 自然交互接口:智能体与人、其他智能体或环境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无缝交互,极大降低了协作门槛。

因此,大模型智能体正在成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一条极具潜力的路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关于大模型智能体的全景式综述,回答以下核心问题:一个典型的大模型智能体由哪些部分构成?它是如何工作的?有哪些关键技术和应用?我们距离真正自主、可靠的智能体还有多远?

2. 大模型智能体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大模型智能体通常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协同工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1. 大脑 - 大语言模型

  • 角色:智能体的核心,负责所有高级认知功能。

  • 功能

    • 任务规划与分解:将用户指令(如“开发一个贪吃蛇游戏”)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子任务(如“设计游戏界面” -> “编写蛇的控制逻辑” -> “实现食物生成和得分系统”)。

    • 推理与决策:在每一步,根据当前状态和最终目标,决定下一步应该执行什么动作(Action)。

    • 知识存储与调用:利用其参数化知识来理解任务背景和约束。

2. 感知与行动 - 工具

  • 角色:智能体的“手”和“感官”,扩展其与世界交互的能力。

  • 功能

    • 环境感知:通过API、传感器、文件读取等方式获取外部信息。

    • 动作执行:通过调用外部工具来改变环境状态。常见的工具包括:

      • 计算工具:Python解释器、计算器。

      • 信息获取工具:搜索引擎、数据库查询。

      • 代码执行工具:命令行终端、编译器。

      • 软件操作工具:浏览器自动化、图像编辑器。

3. 记忆

  • 角色:智能体的“经验库”,用于存储和检索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信息。

  • 功能

    • 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保存当前任务循环的上下文,包括之前的思考、行动和观察结果。这通常通过对话上下文窗口实现。

    • 长期记忆:存储跨对话会话的知识、经验和个人身份信息。这通常需要通过外部向量数据库或传统数据库来实现,以突破模型上下文长度的限制。

3. 典型架构与工作流程

基于不同的任务需求,大模型智能体发展出了几种主流的架构范式。

3.1 基于推理的架构:ReAct范式

ReAct(Reasoning + Acting)是当前最主流的智能体架构之一。它将推理和行动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

  • 工作流程

    1. 思考:LLM根据当前目标和环境状态,分析形势,推理出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并解释原因。

    2. 行动:LLM根据思考结果,生成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指令(如调用一个工具)。

    3. 观察:环境执行该行动,并返回结果(可能是成功信息、错误信息或查询结果)。

    4. 循环:将“思考-行动-观察”的结果加入到工作记忆中,LLM基于更新后的记忆开始下一轮循环,直到任务完成或无法继续。

  • 示例(任务:查询北京今天的天气,并判断是否需要带伞):

    • Thought: 我需要知道北京的天气情况。我应该使用搜索工具来获取最新天气信息。

    • ActionSearch(“北京 今天 天气”)

    • Observation: [搜索结果:北京,晴转多云,气温25-32°C,降水概率10%]

    • Thought: 降水概率只有10%,这意味着下雨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不需要带伞。

    • Final Answer: 根据查询,北京今天下雨概率很低,不需要带伞。

3.2 基于工具的架构:工具增强型智能体

这种架构专注于如何让LLM有效地利用外部工具来弥补自身局限(如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无法获取实时信息等)。

  • 核心机制

    1. 工具描述:为每个工具提供清晰的自然语言描述,包括功能、输入输出格式。

    2. 工具选择:LLM根据用户查询和工具描述,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调用工具,以及调用哪一个。

    3. 工具调用:智能体生成正确的工具调用参数。

    4. 结果整合:LLM将工具返回的结果整合,生成对用户友好的最终回答。

  • 示例:当用户问“3的129次方是多少?”时,LLM知道自己不擅长大数计算,会主动调用计算器工具,执行 calculator(3**129),然后将精确结果返回给用户。

3.3 多智能体系统

复杂任务往往需要多个角色协作完成。多智能体系统模拟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

  • 架构特点

    • 系统中存在多个具备不同角色和专长的智能体(如一个“项目经理”、一个“前端工程师”、一个“后端工程师”、一个“测试工程师”)。

    • 智能体之间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沟通、协作、辩论甚至竞争,共同解决一个任务。

  • 工作流程

    1. 角色分配:根据任务需求,初始化不同角色的智能体。

    2. 协作与对话:智能体们在一个共享环境中,通过发布消息、分配任务、评审成果等方式推进项目。

    3. 共识形成:通过多轮讨论,最终对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 应用场景:软件公司模拟、复杂的辩论赛、游戏团队协作等。

4. 关键技术

  1. 链式思维与任务分解:引导LLM通过“首先…然后…最后…”的方式,将复杂任务拆解为清晰的步骤树或流程图。

  2. 提示工程:设计精妙的提示(Prompt)是激发LLM智能体潜力的关键。包括系统角色设定、Few-shot示例、输出格式约束等。

  3. 上下文管理:如何在海量的交互历史中,高效地检索和压缩最相关的信息放入有限的上下文窗口,是保证智能体长期性能的核心。

  4. 反思与自我修正:高级智能体具备“元认知”能力。它们会检查自己行动的结果,如果发现错误或遇到意外情况,能够分析原因并调整策略。

  5. 强化学习与持续学习:如何让智能体从与环境的交互中学习,优化其策略,而不是仅仅依赖预训练知识,是当前的研究难点。

5. 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5.1 软件开发智能体
  • 案例:ChatDev, SWE-agent

  • 描述:用户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软件需求,智能体团队能够自动完成需求分析、技术选型、代码编写、测试和文档生成的全流程。

  • 价值:极大提升开发效率,降低编程门槛。

5.2 科学发现智能体
  • 案例:Coscientist

  • 描述:智能体可以阅读科学文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流程(包括控制实验设备),分析实验结果,并最终形成报告。

  • 价值:加速科学研究周期,尤其在数据密集型学科中潜力巨大。

5.3 游戏与虚拟世界智能体
  • 案例:Voyager, Generative Agents

  • 描述:在《我的世界》等开放世界游戏中,智能体可以自主探索、学习技能、制定长期生存和发展计划。在虚拟小镇中,智能体能够像真人一样拥有记忆、日程和社交互动。

  • 价值:为构建真正可信的虚拟世界和NPC提供了可能,也是研究人类社交行为的模拟平台。

6.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大模型智能体走向成熟仍面临诸多挑战:

  1. 可靠性问题:LLM的“幻觉”会导致智能体制定错误计划或执行无效动作。如何保证任务执行的稳定性和正确性是一大难题。

  2. 效率与成本:长时间的“思考-行动”循环会产生大量的API调用成本,且执行效率可能低于传统程序。

  3. 上下文限制:即使有长期记忆,如何高效地管理超长序列的任务上下文仍然是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4. 安全性与伦理:自主智能体可能被恶意利用进行网络攻击、传播虚假信息等。确保其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和伦理规范至关重要。

  5. 评估体系缺失:目前缺乏标准化的基准测试来全面评估智能体在复杂、开放环境下的能力。

未来展望

  • 多模态智能体:融合视觉、听觉等多模态信息的智能体,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执行任务(如机器人)。

  • 更强大的规划器:开发专用于复杂任务规划的模块,可能结合符号AI与神经网络的优势。

  • 情感与社交智能:使智能体能够理解并响应人类情感,进行更自然的社交互动。

  • 通用人工智能之路:大模型智能体被认为是实现AGI最有希望的路径之一。未来的AGI可能就是一个具备强大规划、工具使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超级智能体。

7. 结论

大模型智能体通过将大语言模型的通用认知能力与外部工具的行动能力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问题解决范式。它不再是简单的对话机器,而是能够主动感知、持续规划、并采取行动的数字实体。从ReAct到多智能体协作,其架构正日益复杂和强大。尽管在可靠性、效率和安全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但它在软件开发、科学研究和虚拟世界等领域的早期成功已充分证明了其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模型能力、架构设计和安全保障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模型智能体必将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并引领我们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崭新纪元。

[1] J. Devlin et al. 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NAACL 2019.
[2] OpenAI. GPT-4 Technical Report. arXiv 2023.
[3] J. Liu et al. Evalu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AI Papers. ACM FAccT 2022.

二、大模型

这个大脑的培训方式非常特殊:它把整个人类互联网上能找到的所有书、文章、网页、百科、对话都一字不落地“读”了一遍。

1. 它是怎么被“训练”出来的?

  • 第一步:海量阅读(预训练)
    这个超级大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死记硬背。它通过分析这数以亿计的文本,学会了人类语言的统计规律。比如:

    • 看到“今天天气很___”,它知道后面大概率跟“好”、“热”、“冷”。

    • 看到“中国的首都是___”,它知道后面是“北京”。

    • 它学会了语法、句法、修辞,甚至不同国家的语言。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通过大量阅读形成了“语感”。此时,它已经成了一个语言大师,能帮你续写文章、做完形填空,但它还不“聪明”,因为它只是在模仿,没有真正理解。

  • 第二步:学习对话(指令微调)
    接下来,我们开始教这个“语言大师”如何与人交流。我们给它看大量的问答和对话,比如:

    • :“太阳系有几大行星?” :“八大行星。”

    • :“帮我写一封辞职信,语气要委婉。” :“好的,请看以下内容...”
      通过这种训练,它学会了听从指令,明白了当人类提出一个问题或要求时,它应该生成一个合适的回答,而不仅仅是续写句子。

  • 第三步:变得靠谱(对齐微调)
    最后,我们要确保这个超级大脑有用、诚实、无害。训练师会像老师一样,对它的回答进行评判:

    • 如果它编造事实(胡说八道),老师会打低分。

    • 如果它回答带有偏见或有害,老师会打低分。

    • 如果它回答得准确、有帮助,老师会打高分。
      通过不断调整,这个大脑学会了倾向于给出更靠谱、更符合人类价值观的答案

2. 它为什么叫“大”模型?

这个“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参数大:你可以把“参数”理解为这个超级大脑的 “脑细胞”或“神经连接” 。模型越大,参数越多(从几十亿到上万亿),它的“脑容量”就越大,能记住和理解的知识与规律就越复杂。

  • 数据大:它的训练数据是海量的,需要用整个互联网的文本才能喂饱它。

  • 算力大:训练它需要成千上万个顶级显卡(GPU)一起工作好几个月,电费都是天文数字。

3. 一个核心比喻:“世界上最博学的实习生”

你可以把大模型想象成一个刚从世界上所有图书馆毕业的、无所不知的实习生

  • 它博览群书:所以它知识面极广,从历史到科学都能聊。

  • 它反应极快:你问什么,它都能立刻基于读过的书给你一个答案。

  • 但它没有真正的意识:它不理解“自我”或“世界”,它的回答是基于你给出的“提示”和它读过的“数据”所做的概率推算。

  • 它可能会犯错:因为它只是在“复述”和“组合”它学过的知识,有时会 confidently(自信地)胡说八道,我们称之为 “幻觉”或“胡编乱造”


总结一下:

大模型就是一个通过阅读海量互联网文本,学会了人类语言的统计规律,并经过训练后,能够根据你的指令,生成连贯、相关且有用文本的人工智能程序。

它的核心能力是:

  1. 生成:写文章、写代码、写邮件。

  2. 问答:回答各种知识性问题。

  3. 翻译:在多种语言间转换。

  4. 推理: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和总结。

你现在使用的 ChatGPT、文心一言、通义千问 等,都是大模型的典型代表。它们正在成为我们工作和学习中强大的“智能副驾”。

当前AI大模型领域发展迅猛,新的模型和技术层出不穷-1。为了让你能快速了解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大模型,我将它们的主要信息和特点整理成了下面的表格。

模型系列/名称 🧠主要研发机构 🏢代表产品/版本 🌟核心特点与备注 💡
GPT 系列-2OpenAIChatGPT, GPT-4, GPT-5-1通用对话与多模态理解的行业标杆-1,例如GPT-5在推理、长上下文处理和多模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方面有显著提升-7
Claude 系列-1AnthropicClaude (Opus, Sonnet, Haiku)-1注重安全性与合规性,在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表现突出-1
Gemini & PaLM 系列-6GoogleGemini, Bard, PaLM 2-6Google的先进模型,具备强大的多模态和推理能力-6
LLaMA 系列-1MetaLLaMA (3.x 等)-1开源模型的重要代表,参数规模灵活(8B至405B),催生了大量衍生模型-1
T5 系列-5GoogleT5-5采用统一的文本到文本框架处理各类NLP任务,适合摘要、翻译等-5
专用/新兴模型多家机构DeepSeek-1:兼顾推理能力与效率-1
mmBERT-3:高效多语言编码器,对冷门语言友好-3
ModernBERT-8:被看作是BERT的继任者,在检索、分类等任务中速度快、精度高-8
这些模型通常在特定领域或技术路径上有着独特优势。

除了表格中列出的模型,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参与者,例如微软的 Copilot-1、亚马逊的 Titan-6、特斯拉的 DojoAI-6 等。

🔍 如何选择适合的大模型

面对众多选择,你可以根据以下思路来挑选最适合自己需求的模型:

  • 明确你的需求

    • 创意写作与对话:GPT系列、Claude系列以及一些优秀的开源模型(如LLaMA)通常是不错的选择-1

    • 专业与合规领域:如果你在处理法律、医疗等需要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内容,Claude系列的设计理念可能更让你放心-1

    • 多语言任务:如果需要处理多种语言,特别是冷门语言,可以关注像mmBERT-3这样的多语言编码器。

    • 检索与分类任务:对于需要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检索、分类的应用,ModernBERT-8等高效的编码器模型优势明显。

    • 研究与定制开发:如果你希望深入探索模型机理或进行定制化开发,LLaMA-1这类开源模型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 考虑使用成本与门槛

    • 直接使用:通过官方平台(如ChatGPT、Claude)或集成这些模型的应用(如微软Copilot-7)来体验,简单直接,但可能受限于功能和使用量。

    • 通过API调用:在自有应用中调用大模型API(如OpenAI、Google等提供的接口),灵活性高,按使用量付费。

    • 本地部署开源模型:使用LLaMA-1等开源模型,数据私密性好,控制力强,但对硬件和技术有一定要求。

大模型微调概览

大模型微调主要分为两大类:全参数微调 和 参数高效微调。其演进路径和核心思想如下图所示:

图表

代码

下载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一类:全参数微调

全参数微调是最直接、最经典的方法,它要求更新预训练模型的所有参数

1. 继续预训练
  • 核心思想:在领域特定的数据上,继续使用预训练任务(如掩码语言建模MLM或下一个词预测)对模型进行训练,使其适应目标领域的语言风格和知识分布。

  • 具体方法

    1. 数据准备:收集大量、高质量的目标领域文本数据(如医学文献、法律条文、代码库)。

    2. 任务设置:使用与原始预训练相同的自监督学习目标。

    3. 训练:在领域数据上以较小的学习率进行多轮训练,更新所有模型参数。

  • 适用场景:需要模型深度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基础语言和知识,例如,打造一个“医学专用BERT”或“代码专用CodeLLaMA”。

2. 指令微调 / 有监督微调
  • 核心思想:在由“指令-输出”对组成的数据集上训练模型,教导模型理解并遵循人类的指令,将其通用知识“对齐”到特定的问答或任务格式。

  • 具体方法

    1. 数据准备:构建或收集高质量的指令数据集,格式为:[指令] + [输入] -> [输出]。例如:

      • 指令:将以下英文翻译成中文。

      • 输入Hello, world!

      • 输出你好,世界!

    2. 训练:使用标准的因果语言建模损失,只对“输出”部分的token计算损失,模型学习根据“指令”和“输入”来生成正确的“输出”。

  • 适用场景:这是打造像ChatGPT这样的对话模型的核心步骤,用于激发模型的对话、推理和任务执行能力。

全参数微调的缺点

  • 计算成本极高:需要存储和更新整个模型的梯度、优化器状态等,对硬件要求苛刻。

  • 灾难性遗忘:模型可能会在适应新数据时,遗忘其在预训练阶段学到的通用知识。

  • 模型分发困难:每个微调后的模型都是一个独立的“副本”,存储和分发大量不同任务的模型非常不便。


第二类:参数高效微调

为了解决FFT的弊端,PEFT方法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冻结预训练模型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参数,仅引入并训练一小部分额外的参数或指定极少量参数进行更新。这样既能适配下游任务,又大大降低了计算和存储成本。

1. 适配器
  • 核心思想:在Transformer的每个模块(如Feed-Forward层之后)插入小型的前馈神经网络,在微调时只训练这些附加的“适配器”,冻结原始模型参数。

  • 具体方法

    1. 结构:一个适配器通常包含一个下投影矩阵(将维度降低)、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和一个上投影矩阵(恢复原始维度)。

    2. 工作流程:输入首先通过原始层,然后输出再经过适配器,最后形成一个残差连接。

  • 优点:参数效率高。

  • 缺点:引入了额外的推理延迟,因为增加了串行计算步骤。

2. 前缀微调 / 提示微调
  • 核心思想:在输入序列的前面添加一小段可训练的、连续的“虚拟token”(称为前缀或软提示),而模型本身的参数完全冻结。通过优化这段前缀,来引导模型产生期望的输出。

  • 具体方法

    1. 初始化:随机初始化一段长度为 l 的向量序列作为前缀。

    2. 拼接:将这段前缀向量与输入文本的词向量拼接在一起,输入给冻结的模型。

    3. 训练:只更新前缀向量,不更新模型其他任何参数。

  • 优点:完全无推理延迟,与原始模型推理速度一致。

  • 缺点:会占用一部分宝贵的输入序列长度(上下文窗口),且性能有时不如其他方法。

3. LoRA
  • 核心思想:这是当前最流行、影响最大的PEFT方法之一。它认为模型在适应下游任务时,权重变化具有“低内在秩”的特性。因此,它通过低秩分解来模拟权重的增量更新,而不是直接更新原始权重。

  • 具体方法

    1. 结构:对于模型中的某个权重矩阵 W (例如,Transformer中的Query, Key, Value投影矩阵),其更新量 ΔW 由两个小矩阵的乘积表示:ΔW = B * A,其中 A 是降维矩阵,B 是升维矩阵,rank(r) 远小于原始维度。

    2. 训练:冻结原始的 W,只训练 A 和 B。在前向传播时,计算 h = Wx + BAx

    3. 推理:由于 W' = W + BA,可以将 W' 直接合并回原权重,因此完全不会引入任何推理延迟

  • 优点

    • 无推理延迟。

    • 性能强大,常能达到甚至超过全参数微调的效果。

    • 灵活通用,可以灵活地应用到模型的特定部分。

  • 变种

    • QLoRA:LoRA的量化版本。它将预训练模型权重量化为4-bit,并冻结。在微调时,使用一种称为“双量化”的技术,并利用分页优化器来管理内存峰值。QLoRA使得在单张消费级GPU(如24GB)上微调巨大模型(如65B)成为可能,是学术研究和个人开发的革命性工具。

4. IA³
  • 核心思想:一种更轻量级的PEFT方法。它通过学习“可学习的激活因子”来缩放内部激活值,而不是改变权重。

  • 具体方法:在模型的激活路径上(如Key, Value和Feed-Forward输出)引入微小的可学习向量。在训练时,只优化这些缩放向量。

  • 优点:比LoRA引入的参数更少,训练更快,同时性能有竞争力。


总结与对比

方法更新参数计算成本推理速度性能潜力易用性
全参数微调全部极高原生速度最高硬件要求高
适配器少量有延迟中等中等
前缀微调极少很低原生速度中等简单
LoRA少量原生速度(可合并)很高非常流行和灵活
QLoRA少量极低原生速度很高资源受限下的首选

如何选择?

  1. 资源极度受限(单张消费级GPU):首选 QLoRA

  2. 追求最佳性能且拥有充足算力:可以考虑 全参数微调 或 LoRA(LoRA的性能已非常接近全参数微调)。

  3. 注重部署简便且无延迟LoRA 是绝佳选择,因为它可以合并到原模型中。

  4. 需要快速尝试多种任务LoRA 或 IA³,因为它们参数少,切换任务方便。

  5. 学术研究与实验QLoRA 和 LoRA 是目前的事实标准。

本地知识库微调: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栈指南

1. 核心概念与定义

本地知识库微调是指使用企业或个人的私有化文档、数据作为训练素材,对大语言模型进行定向优化,使其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基于这些知识进行准确问答和推理。

通俗理解:想象你要培养一个"企业专属专家"。你先把公司所有的技术文档、产品手册、历史案例"教"给AI大脑,然后通过考试和练习让它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最终,这个AI专家就能像公司老员工一样,回答各种内部专业问题。

2. 技术架构全景

本地知识库微调本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技术栈可划分为三个关键层次:

图表

代码

下载


管理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每一层的具体实现方法。

3. 数据层:知识预处理方法

3.1 文档解析与清洗
  • 方法

    • 格式支持:使用 unstructuredpdfplumberpython-docx 等库解析PDF、Word、Excel、PPT、TXT等格式。

    • 文本清洗:去除页眉页脚、冗余空格、特殊字符;处理编码问题。

    • 结构化提取:识别并提取标题、段落、列表、表格等文档结构。

3.2 文本切片策略
  • 固定长度切片:简单但可能切断语义连贯性。

  • 语义切片

    • 递归切片:按字符数切分,尽量在句子或段落边界处断开。

    • 语义边界识别:使用NLP技术识别文档的自然边界(如标题、章节)。

  • 重叠切片:在切片间保留少量重叠内容(如50-100个token),保证上下文连贯。

3.3 向量化与索引构建
  • 嵌入模型选择

    • 通用领域:text-embedding-ada-002(OpenAI)、BAAI/bge-large-zh(中文)

    • 专业领域:在领域数据上继续训练嵌入模型

  • 向量数据库选型

    • Chroma:轻量级,易于上手

    • FAISS:Facebook出品,性能极高

    • Milvus:企业级,支持分布式

    • PGVector:基于PostgreSQL,功能丰富

4. 模型层:三种核心微调方法

方法一:检索增强生成(RAG) - 首选方案

核心思想:不修改模型参数,而是通过检索相关知识片段,将其作为上下文注入提示词中。

具体实现

python

复制

下载

# 简化版RAG流程
def rag_qa(question, knowledge_base, llm):
    # 1. 检索相关文档
    relevant_docs = knowledge_base.similarity_search(question, k=3)
    
    # 2. 构建增强提示
    context = "\n".join([doc.content for doc in relevant_docs])
    prompt = f"""基于以下知识回答问题:
{context}

问题:{question}
答案:"""
    
    # 3. 生成答案
    answer = llm(prompt)
    return answer

优点

  • 知识更新容易,只需更新向量数据库

  • 答案可追溯,可显示引用来源

  • 避免模型幻觉,忠实于提供的信息

缺点

  • 检索质量依赖切片策略和嵌入模型

  • 上下文长度有限,可能丢失信息

  • 复杂推理能力有限

方法二:参数高效微调(PEFT)+ RAG - 推荐方案

核心思想:在RAG基础上,使用LoRA等技术对基础模型进行轻量微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领域知识。

具体步骤

  1. 构建指令数据集

    python

    复制

    下载
    # 指令数据格式
    {
      "instruction": "根据公司产品文档回答以下问题",
      "input": "我们的旗舰产品支持哪些操作系统?", 
      "output": "根据2023年产品手册,旗舰产品X1支持Windows 10/11, macOS 12+, 以及主流Linux发行版。"
    }
  2. LoRA微调配置

    python

    复制

    下载
    from peft import LoraConfig, get_peft_model
    
    lora_config = LoraConfig(
        r=8,  # 秩
        lora_alpha=32,
        target_modules=["q_proj", "v_proj", "k_proj", "o_proj"],
        lora_dropout=0.05,
        bias="none",
        task_type="CAUSAL_LM"
    )
    
    model = get_peft_model(model, lora_config)
  3. 训练数据构建策略

    • 问答对生成:使用大模型自动从文档生成Q&A对

    • 难点问题挖掘:收集真实用户提问和历史支持记录

    • 负样本构建:包含模型应该拒绝回答或表示不知道的情况

方法三:全参数指令微调 - 进阶方案

适用场景

  • 知识体系极其稳定,很少更新

  • 需要模型深度掌握领域术语和思维模式

  • 有充足的高质量标注数据和计算资源

数据构建方法

python

复制

下载

# 高质量指令数据示例
instructions = [
    {
        "instruction": "你是一个医疗AI助手,请基于最新临床指南回答问题",
        "input": "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选择是什么?",
        "output":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无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线用药推荐包括:1) ACEI类... 2) ARB类... 3) CCB类... 具体选择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
    # 更多领域特定示例...
]

5. 应用层:服务化与优化

5.1 系统架构设计

python

复制

下载

class KnowledgeAIAgent:
    def __init__(self, model, vector_db, prompt_template):
        self.model = model
        self.vector_db = vector_db
        self.prompt_template = prompt_template
        self.conversation_history = []
    
    def chat(self, question, use_rag=True):
        # 1. 检索增强
        if use_rag:
            context = self.retrieve_relevant_info(question)
        else:
            context = ""
        
        # 2. 构建对话上下文
        prompt = self.build_prompt(question, context, self.conversation_history)
        
        # 3. 生成回答
        answer = self.model.generate(prompt)
        
        # 4. 更新对话历史
        self.update_conversation_history(question, answer)
        
        return answer, context  # 返回答案和引用来源
5.2 记忆与上下文管理
  • 向量化记忆:将对话历史向量化存储,实现长期记忆

  • 摘要压缩:对长对话历史进行智能摘要,避免上下文溢出

  • 会话隔离:确保不同用户的对话上下文相互隔离

6. 实战流程:从零构建知识库AI

阶段一:数据准备(1-2周)
  1. 文档收集:汇集所有相关文档(PDF、Word、Wiki等)

  2. 数据清洗:去重、格式标准化、内容校验

  3. 切片优化:试验不同切片策略,找到最优方案

阶段二:原型开发(1周)
  1. 搭建RAG系统:使用Chroma/FAISS + 开源嵌入模型

  2. 基础提示工程:设计适合领域的话术模板

  3. 效果验证:用测试问题集评估效果

阶段三:模型微调(2-4周)
  1. 数据标注:基于真实使用场景构建训练数据

  2. LoRA微调:使用QLoRA在单卡上进行轻量微调

  3. A/B测试:对比微调前后效果

阶段四:系统优化(持续)
  1. 反馈循环:收集用户反馈,持续优化

  2. 知识更新:建立定期的知识库更新机制

  3. 性能监控:监控响应时间、准确率等指标

7. 评估体系

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指标:

  • 事实准确性:答案与知识库的一致性

  • 回答相关性:是否直接解答了问题

  • 完整性: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 可读性:语言是否流畅自然

  • 引用准确性:提供的参考资料是否确实支持答案

8. 常见陷阱与解决方案

陷阱现象解决方案
知识幻觉模型编造不存在的信息强化RAG检索,增加事实核查步骤
检索失败找不到相关文档优化切片策略,尝试多种检索算法
上下文溢出丢失重要历史信息实现智能摘要,优化上下文管理
领域术语误解误解专业词汇含义在微调数据中加强术语解释
回答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细节在提示词中要求引用具体数据

9. 技术选型建议

入门级

  • 向量数据库:Chroma

  • 嵌入模型:BAAI/bge-small-zh

  • LLM:Qwen-7B-Chat

  • 微调方法:RAG + 提示工程

企业级

  • 向量数据库:Milvus

  • 嵌入模型:在领域数据上微调的嵌入模型

  • LLM:Qwen-14B-Chat + LoRA微调

  • 部署:Docker + Kubernetes

10. 总结

本地知识库微调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荐采用渐进式策略

  1. 从RAG开始:快速验证需求,成本最低

  2. 引入PEFT微调:当RAG遇到瓶颈时,用LoRA提升理解能力

  3. 全参数微调:仅在特殊场景下考虑

关键成功因素

  • 高质量的数据准备比模型选择更重要

  • 建立持续迭代的反馈优化机制

  • 业务场景驱动,避免技术炫技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方法,您能够构建出真正理解您业务、忠实于您知识的专属AI助手。

三、智能体

想象一下,以前的人工智能(比如一个图像识别程序)就像一个才华横溢但被关在房间里的大学生

  • 你给他一张图片(输入),他能告诉你图片里是猫还是狗(输出)。

  • 他的能力很强,但他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不会自己走出房间,也不会主动去做任何事情。

而现在我们说的“智能体”,则是把这个大学生解放了出来,给了他手脚、感官和一个可以自由行动的世界


一个核心比喻:老板与得力下属

你可以把想象成老板,而把AI智能体想象成你新雇佣的一个极其得力的下属

你这个下属有三个关键特质:

1. 有“耳朵”和“眼睛”(感知)
他能听懂你的自然语言指令。比如你说:“帮我分析一下上个季度的销售数据,找出问题并做一份PPT。” 他不需要你一步步教他如何打开Excel、如何排序,他自己能理解这个宏大的目标。

2. 有“大脑”(规划与决策)
接到任务后,他不会愣住。他的大脑会立刻开始独立思考并规划

  • “要完成这个任务,我需要分几步走?”

  • “第一步,我应该先去财务系统把销售数据下载下来。”

  • “第二步,用Python做个数据分析,找出销量下滑的产品线。”

  • “第三步,根据分析结果,生成图表和结论,并自动调用PPT工具把内容排版好。”

3. 有“手和脚”(行动)
最关键的是,他不止于空想,他真的会去执行

  • 他会主动操作电脑,登录系统,下载文件。

  • 他会自动运行数据分析脚本。

  • 他会打开PPT软件,把生成的内容粘贴进去并保存。

整个工作流程就是一个持续的循环:

【感知】-> 【思考】-> 【行动】-> 【观察结果】-> 再【思考】-> 再【行动】... -> 直到任务完成

他会根据行动的结果来调整下一步计划。比如,他发现下载的数据格式不对,他会自己思考:“哦,这个格式无法处理,我需要先把它转换成CSV格式。” 然后他就会去执行格式转换的任务。


总结一下:

一个真正的AI智能体,必须具备以下核心要素:

  • 感知力:能理解用户的指令和环境的反馈。

  • 决策力(大脑):能独立思考,把大目标拆解成可行的小步骤。

  • 行动力:能调用工具(软件、API、机器人身体)去执行具体动作。

  • 自主性能遵循“思考-行动-观察”的循环,直到最终完成任务,而不需要你在每一步都下达指令。

所以,智能体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机”,而是一个能够自主“做事”的AI实体。

生活中的例子:

  • AutoGPT:你告诉它“研究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并给我写一份报告”,它就能自动上网搜索、整理资料、生成文档。

  • 游戏中的NPC:一个拥有智能体的游戏角色,会自主地吃饭、睡觉、打工、与他人社交,而不再是机械地重复几句台词。

  • 未来家居机器人:你告诉它“我饿了”,它就会自己去冰箱找食材,然后给你做一顿饭。

简单来说,智能体就是让AI从“知道分子”变成了“实干家”。它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令人兴奋的方向之一,因为它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即像人一样能完成各种任务的智能——的关键路径。

当前AI智能体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在多个领域涌现出了一些成熟的案例。为了让你能快速了解,我将从商业与营销开发与平台人机交互以及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这几个主要方向,通过下面的表格来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熟智能体应用。

应用领域案例名称核心功能简介成熟度体现
🧳 商业与营销售后增长自动化:自主监控客户信号、预测营收与流失风险、自动执行跨平台营销动作-1已管理超50亿美元营收,进入限量发布阶段-1
内嵌于CRM流程:自动识别高意向客户、生成报价摘要、推荐交叉销售机会、智能分诊服务请求-8作为预构建功能原生集成于Oracle云应用,无额外成本-8
💻 开发与平台一站式智能体开发平台:提供可视化编排聊天界面快速部署性能自动评估与优化工具-6已被Ramp、Canva等公司用于生产环境,显著缩短开发周期-6
模块化智能体工厂:提供丰富组件库,支持拖拽式工作流编排与任务的自主规划-7已在GAIA基准测试中登顶,并正式开源,推动生态共建-7
🖥️ 人机交互 (GUI)自动化操作图形界面 (GUI) :在浏览器和桌面环境中,精准识别元素并成功执行多步骤复杂任务-5Mind2WebOSWorld两大权威基准测试中取得领先 (SOTA) 成绩-5
专攻浏览器交互:通过视觉理解能力,完成填写表单、玩网页游戏等13种指定操作-9已通过Google AI StudioVertex AI向开发者开放,并提供在线演示-9
政务与生活服务:通过小程序整合政务、旅游、生活服务,以数字人"和智宣" 提供智能问答与办事指导-4已正式上线,服务市民和游客,实现"一端解决多样需求"-4
🤖 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通用机器人基座模型:让机器人能理解复杂指令规划多步任务(如分类衣物),并具备跨机器人平台的零样本技能迁移能力-10规划模型GR-ER 1.5已通过API向开发者提供,执行模型GR 1.5正与合作伙伴测试中-10

除了表格中列出的具体案例,从这些应用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前AI智能体发展的几个关键趋势,这能帮助你更好地评估它们的成熟度:

  • 从"思考"到"动手":智能体不再仅限于分析和回答问题,而是能够在数字世界(如操作软件-5-9)和物理世界(如控制机器人-10)中执行具体动作,完成闭环任务。

  • 从"通用"到"专用":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特定场景深度优化的智能体,例如专注于售后增长-1、销售流程-8或浏览器操作-9的智能体,它们在各自领域表现出的专业性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 从"孤岛"到"生态":主要厂商正致力于打造智能体开发平台和标准-6-7,这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促进了工具和智能体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和成熟的关键一步。

要让AI像人一样操作浏览器,完成填写表单、玩网页游戏等任务,核心在于让AI能“看到”屏幕并“动手”操作。这听起来很科幻,但借助Google发布的 Gemini 2.5 Computer Use 模型,开发者现在已经可以尝试实现这样的功能了-1-2-5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流程,帮你理解这背后的工作原理:

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每一个步骤,并看看具体如何实现。

🧠 理解工作原理

Gemini 2.5 Computer Use 模型实现自动化操作,可以概括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1

  1. 感知:你向模型提出请求(例如“登录我的邮箱”),并提供当前浏览器界面的屏幕截图

  2. 规划与决策:模型会分析你的请求和截图,理解当前界面有哪些可操作的元素(如输入框、按钮),并规划出下一步具体的操作。

  3. 行动:模型生成一个具体的操作指令,例如 type_text_at(在某个坐标输入文本)。

  4. 观察:系统在浏览器中执行该操作,然后捕获新的屏幕截图,再次提供给模型。

  5. 循环:模型根据“操作后”的新界面,再次进行感知、决策和行动,如此循环,直到你提出的任务完成为止。

🛠️ 支持的具体操作

该模型支持多达13种指定的浏览器操作,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网页交互行为-2-5。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这个AI智能体的“技能库”:

操作类别核心功能典型指令示例
基础导航打开网页navigate - 导航到指定URL-1
核心交互鼠标点击click_at - 在指定坐标点击-1
文本输入type_text_at - 在指定位置输入文本-1
页面控制滚动页面scroll_document - 上下滚动整个页面-1
高级操作拖放元素drag_and_drop - 将元素从一处拖到另一处-1
鼠标悬停hover_at - 模拟鼠标悬停以显示提示信息等-1
系统级功能键盘快捷键key_combination - 执行复制、粘贴等操作-1
历史导航go_backgo_forward - 在浏览器历史中前进后退-1

💻 开始动手实现

如果你有开发经验,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搭建环境并进行开发。

  1. 环境准备与初始化
    首先需要确保你能够访问到模型API,并设置好浏览器自动化环境。下面的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初始化客户端和配置浏览器:

    python

    复制

    下载
    from google import genai
    from google.genai import types
    from playwright.sync_api import sync_playwright
    
    # 初始化Google AI客户端
    client = genai.Client(api_key='你的API密钥')
    
    # 配置浏览器(以Playwright为例)
    with sync_playwright() as p:
        browser = p.chromium.launch(headless=False)  # 设为True可隐藏浏览器界面
        page = browser.new_page()
        # ... 后续操作代码
  2. 配置模型与操作参数
    你需要明确告诉模型,要使用“计算机使用”这个功能,并可以对其能使用的操作进行一些限制。

    python

    复制

    下载
    # 配置Computer Use工具
    generate_content_config = genai.types.GenerateContentConfig(
        tools=[
            types.Tool(
                computer_use=types.ComputerUse(
                    environment=types.Environment.ENVIRONMENT_BROWSER,
                    # 可选:排除不希望模型使用的函数,例如拖放
                    # excluded_predefined_functions=["drag_and_drop"]
                )
            )
        ]
    )

📝 一个填表单的实战例子

假设我们需要自动化完成一个登录流程,代码如下:

python

复制

下载

# ...(沿用上面的初始化代码)

# 首先导航到目标网站
page.goto("https://example.com/login")

# 开始Agent循环
for iteration in range(10):  # 限制循环次数以防无限循环
    # 1. 捕获当前屏幕状态
    screenshot = page.screenshot()
    
    # 2. 将截图和任务指令发送给模型
    response = client.models.generate_content(
        model='gemini-2.5-computer-use-preview-10-2025',  # 必须使用此特定模型
        contents=[
            Part.from_image_data(screenshot),
            "请在此页面完成登录:用户名是 'testuser',密码是 'testpass123'"
        ],
        config=generate_content_config
    )
    
    # 3. 检查模型响应并执行操作
    if hasattr(response, 'candidates') and response.candidates[0].function_calls:
        function_call = response.candidates[0].function_calls[0]
        # 这里需要你编写一个执行器,将function_call中的指令(如click_at, type_text_at)翻译成Playwright的页面操作
        results = execute_function_calls(function_call, page, SCREEN_WIDTH, SCREEN_HEIGHT)
        # 将操作结果作为历史记录追加
        contents.append(create_feedback(results, page))
    else:
        print("任务完成或模型返回了文本回答。")
        break

⚠️ 重要提示与实践建议

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能让你少走弯路:

  • 获取权限与配额:你需要通过 Google AI Studio 或 Vertex AI 平台获取该模型的预览权限,并了解相关的使用配额-1-2

  • 屏幕坐标系统:模型使用一个归一化的 1000x1000 的坐标网格系统。你需要正确地在屏幕实际分辨率(如1440x900)和这个网格系统之间进行坐标转换-1

  • 安全机制:模型在设计上包含了安全考量。对于一些关键操作,它可能会在指令中标记为需要用户确认,你的代码需要能处理这种情况-1

  • 处理动态内容:对于加载缓慢或高度动态的内容(如视频播放),你需要增强程序的等待和重试机制。可以显式等待元素加载完成,或循环检查某个状态-8

🎯 体验与探索

如果你还不想写代码,也可以先去 Browserbase 平台 提供的在线演示页面,亲眼看看这个模型是如何执行“玩一局2048游戏”或“浏览Hacker News热门讨论”等任务的-2-5-10

希望这份详细的介绍能帮助你理解并开始使用这项有趣的技术。如果你对特定场景的操作(例如处理复杂的验证码或特定的网页游戏)有更多疑问,我很乐意提供更具体的讨论。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交通上的硅基思维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