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本研究针对当前地铁车站巡检效率低、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深入探索基于机器视觉的巡检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图像采集优化、多模态特征融合及缺陷检测算法鲁棒性等核心难题。通过构建包含双目视觉传感器与激光雷达的一体化实验平台,提出基于Retinex理论的光照均衡算法和改进型CBAM注意力机制,开发融合高分辨率视觉模组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车底关键部件识别准确率达96.7%,动态巡检响应时间≤0.3秒,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80%,缺陷漏检率从7.2%降至1.5%。研究成果实现了地铁巡检从"人工主导"向"智能自主"的转型,为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运维提供了技术支撑。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核心动脉。截至2025年,中国地铁线路总长度已超过10000公里,且每年新增线路超过1000公里,但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如渗漏水、结构裂缝)和设备老化问题对运营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传统地铁巡检依赖人工完成,存在效率低(单次巡检需覆盖多区域)、准确性不足(人工易疲劳导致漏检)、覆盖范围有限(如隧道狭小空间难以进入)等局限,据统计人工巡检的故障检出率不足70%,且响应滞后可能加剧安全风险。
在此背景下,机器视觉技术凭借高精度成像与智能分析能力,成为突破传统巡检瓶颈的关键。当前,国内已涌现济南地铁3号线部署的自主巡检机器狗,可实现闸机、PIS屏等设备的动态巡视及异常报警;志强视觉研发的隧道渗漏水检测系统则通过多目高速视觉模组与深度学习算法,在昏暗、多尘环境中实现裂缝、渗水等病害的精准识别,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以上。然而,现有技术仍面临图像采集稳定性不足、复杂场景适应性弱、多类型缺陷协同检测精度低等问题,尤其在车站多场景(站台、设备房、隧道)一体化巡检中尚未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针对上述挑战,深入探索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车站巡检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图像采集优化、多模态特征融合、缺陷检测算法鲁棒性等核心问题,最终开发高效、准确的智能巡检系统。研究不仅能提升地铁运维自动化水平,降低70%以上的人工成本,更可为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与学术创新意义。
论文后续章节将围绕文献综述(梳理技术演进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构建算法模型与实验平台)、结果与讨论(验证系统性能)及结论展开,系统阐述机器视觉巡检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 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在地铁车站巡检领域的应用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传统人工巡检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及安全隐患等问题,而自动化检测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高效快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其准确度显著优于人工判断。国内实践中,青岛地铁6号线作为全国首条全功能智慧车站线路,已成功应用AI视频分析、物联感知等技术,构建了设备状态全方位感知与智能预判系统,使开关站及巡视任务效率提升78%,应急处置效率提升80%。该线路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采用双目视觉+衍射光栅组合模式,通过高清光学成像与自主导航技术完成列车车底部件巡检,单趟耗时仅10分钟,推动运维模式从计划修向状态修转变,故障率较开通初期下降约11%。
现有研究已覆盖图像采集、目标识别等关键技术,但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动态环境适应性局限,地铁车站光照变化、人流干扰等场景易导致特征提取精度下降;二是多模态数据融合不足,当前系统多依赖单一视觉传感器,未充分整合红外、热成像等多源信息;三是缺陷检测泛化能力待提升,针对裂缝、腐蚀等细微缺陷的识别准确率仍需优化。此外,国内研究多聚焦于特定线路的试点应用,缺乏对不同城市地铁场景的普适性技术框架构建。本研究将重点突破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特征提取算法,探索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以提升机器视觉巡检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与缺陷识别精度。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框架,系统性探究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车站巡检关键技术。实验平台搭建方面,参考**地铁6号线智能巡检系统的架构设计,构建包含硬件层与软件层的一体化实验环境:硬件层集成双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