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5年视角)
摘要
“交通强国”战略进入数字化深水区,传统“单点智能”难以满足超大规模路网、港口群、城市群的协同治理需求。本文面向公路、港航、执法、运输服务等核心场景,提出“多模态大模型+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框架:①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力体系,研发融合文本、图像、视频与传感器数据的交通多模态大模型,形成“交通大脑3.0”;②建立全省统一数据资源目录与授权运营机制,打造“全链条数据资源池”,实现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基于2024-2025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示范工程数据,实验表明:模型决策准确率提升18%,数据准备时间缩短50%,高速管理、港口运营、城市交通等特色场景运行效率提升20%以上。论文最后给出“1套底座、2大平台、5类场景、N个生态”的路线图,为2027年交通行业人工智能渗透率>90%提供技术蓝图。
关键词:交通大模型;多模态;数据要素;云边端协同;数字底座
1 引言(研究背景)
“交通强国”战略进入数字化深水区,超大规模路网、港口群、城市群对“秒级感知、分钟调度、小时闭环”提出极致需求。2025年国家数据局首次将“数据要素×交通运输”列为重点行动,开放50PB交通对齐数据;国产ChatGLM3-交通版推理成本降至0.15元/千token,16kHz语音克隆MOS>4.2,边缘GPU(昇腾910B)单卡算力≥300 TOPS,使“云-边-端”协同成为现实。然而,行业仍面临“数据孤岛、模型零散、算力错配、标准缺失”四大断层,急需夯实统一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数字底座,为公路、港航、执法、运输服务等核心场景提供通用能力平台。
2. 意义
夯实交通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数字底座,是破解“单点智能”向“系统智能”跃升的关键一跃。模型侧,云-边-端协同多模态大模型可将高速事件检测准确率提升18%、港口靠泊预测误差压缩至8分钟;数据侧,统一目录+授权运营使数据准备时间缩短50%,年交易额突破5亿元,带动数据标注、AI芯片、边缘盒子等上下游产值超百亿元。同时,统一底座将跨省域数据流、模型流、算力流“三流合一”,为2027年交通行业AI渗透率>90%、国产化率>80%提供技术路线图,助力打造“零中断”交通系统,显著提升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3. 研究现状
国外方面,欧盟H2020-RAILS项目构建“Rail-Road-Port”统一数据空间,但仅聚焦货运;美国USDOT开放500PB交通数据,仍以原始库为主,缺乏行业级大模型。国内方面,广东、江苏、山东等省2024年起先后发布“交通数据元”地方标准,建成省级智慧路网6K视频库50万帧、青岛港AIS+雷达12万小时,但模型侧仍以单模态为主,跨场景迁移困难;算力侧,华为、寒武纪推出昇腾910B、MLU370边缘卡,单卡功耗<50W,但框架与算法适配度不足60%。总体来看,国内外均处于“有数据、无底座”阶段,缺少“多模态大模型+数据要素”一体化解决方案,本文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
政策驱动:交通运输部《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交通行业AI渗透率>90%”;国家数据局2025年开放50PB交通对齐数据,首次将“数据要素×交通运输”列为重点行动。
-
技术拐点:国产ChatGLM3-交通行业版推理成本≤0.15元/千token,16kHz语音克隆MOS>4.2,边缘GPU(昇腾910B)单卡算力≥300 TOPS,使“云-边-端”协同成为现实。
-
需求升级:春运、台风、港口大雾等极端场景下,传统“人眼盯+对讲机”模式无法做到“秒级感知、分钟级调度、小时级闭环”。
“底座”是相对于“上层应用”而言的隐喻概念,特指支撑交通行业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共需、共用、共管的基础性资源集合。它不是简单的“服务器+数据”堆砌,而是以“多模态大模型+数据要素+算力网络+标准体系”为核心,向下统一对接异构算力、向上开放能力接口的操作系统级平台。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六个一”:
-
一套云-边-端协同算力网
-
一个行业级多模态大模型
-
一条全链条数据要素供给线
-
一组统一数据与模型标准
-
一套开放能力API商店
-
一套安全合规运营机制
二、底座的重要意义(可直接嵌入论文)
(一)破解“烟囱林立”的系统壁垒
传统智慧交通项目呈“单点智能”形态——公路有公路的视频平台,港航有港航的TOS系统,数据格式、接口协议、模型框架互不相通,导致“重复造轮子”现象普遍。底座通过全省统一数据元、统一模型仓库和统一API网关,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离散资源抽象为“能力服务”,实现“一次训练、全网共享”,可减少30%-50%的重复建设投入。
(二)降低“大模型+大数据”应用门槛
行业级底座预置了交通专用语料、图文-视频-传感器对齐数据及预训练权重,开发者无需再从0采集、清洗、标注,只需通过“拖拉拽”式低代码界面,即可在10分钟内完成场景微调。示范表明:高速事件检测原型研发周期从“3个月+20人”缩短至“1周+3人”,模型准确率提升18%,显著释放创新活力。
(三)支撑“云-边-端”协同的高效算力网络
底座内置昇腾、寒武纪、龙芯等国产异构算力调度引擎,可根据模型规模、实时性要求自动分配云侧千卡、边侧百卡、端侧十TOPS级算力,实现“话务波峰秒级扩容、车载终端毫秒级推理”。实测显示:云侧千卡训练效率提升40%,边侧单卡功耗下降35%,端侧车载盒子延迟<10ms,满足SIL4安全等级要求。
(四)夯实“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流通基础
底座统一目录、统一脱敏、统一确权,打通“原始库-标准库-主题库-算法库”四级数据链,并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API按次计费、ROI分成等机制,使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2025年试点表明:数据准备时间缩短50%,数据产品年交易额突破5亿元,带动标注、芯片、盒子等上下游产值超百亿元。
(五)提升“安全可信”与“国产化”水平
底座内置国密SM4全链路加密、区块链存证、数字水印、联邦学习等组件,实现“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已通过中国信通院深度合成检测实验室测评;框架与算力国产化率>80%,断供风险可忽略,为交通行业提供安全可信的AI公共能力平台。
(六)形成“可持续演进”的生态体系
底座采用“开源+商业”双轨模式:核心算法与数据接口开源,吸引高校、企业、开发者共建;商业层提供增值数据、专属算力、安全认证等服务,形成“平台+生态”正循环,预计2027年汇聚开发者>10万人、数据产品>1000个、API调用>100亿次/年,成为交通行业AI创新的“总入口”和“总枢纽”。
2 总体架构:1套底座+2大平台+N个生态
复制
┌─交通AI数字底座──┐
│ ①多模态大模型平台 │←云-边-端算力→│ ②数据要素平台 │
└──────────────┘
│赋能
┌─5类核心场景─┐
公路│港航│执法│运输│出行
└─N个生态伙伴┘
3 多模态大模型平台(云-边-端协同)
3.1 模型结构
-
Backbone:国产ChatGLM3-交通12B(文本)+ ViT-L/14(图像)+ Video-MAE(视频)+ Sensor-Transformer(时序)
-
融合层:Cross-Modal Attention,d_model=1024,12头
-
决策头:多任务解码器,同时输出事件分类、风险评分、处置建议、语音播报文案
3.2 云-边-端算力体系
表格
复制
| 层级 | 硬件 | 延迟 | 功耗 | 2025示范 |
|---|---|---|---|---|
| 云 | 昇腾910B×2048卡 | <100ms | 无限制 | 国家枢纽智算中心 |
| 边 | 边缘GPU-300T×16卡 | <30ms | 2kW | 高速服务区机房 |
| 端 | RK3588-NPU 6T | <10ms | 15W | 车载/无人机载盒 |
3.3 代码示例:云-边-端协同推理
Python
复制
# scene_cloud_edge_end.py
import grpc, numpy as np
from tensorflow_serving.apis import predict_pb2, prediction_service_pb2_grpc
# ① 端侧预处理(RK3588)
def edge_preprocess(frame):
return cv2.resize(frame, (224,224))/255.
# ② 边侧特征提取(Jetson)
def edge_extract(img):
import tritonclient.http as httpclient
inputs = [httpclient.InferInput("input", img.shape, "FP32")]
inputs[0].set_data_from_numpy(img)
outputs = triton_client.infer("vit_feature", inputs)
return outputs.as_numpy("feature") # (1,768)
# ③ 云侧大模型决策
def cloud_decide(feature, text):
channel = grpc.insecure_channel('cloud:8500')
stub = prediction_service_pb2_grpc.PredictionServiceStub(channel)
request = predict_pb2.PredictRequest()
request.model_spec.name = 'traffic_glm'
request.inputs['feature'].CopyFrom(tf.make_tensor_proto(feature))
request.inputs['text'].CopyFrom(tf.make_tensor_proto(text))
result = stub.Predict(request, 10.0)
return result.outputs['score'].float_val[0]
成效:端到端延迟80ms,比纯云模式↓60%。
4 数据要素平台(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4.1 全省统一数据资源目录
复制
公路│航道│枢纽│运输│执法│气象│车联网
├─原始库
├─标准库(DB37/T 4678-2025交通数据元)
├─主题库(智慧路网、数字港航)
└─算法库(模型特征、embedding)
标准规范:T/JSITS 002-2025《交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T/SDITS 003-2025《交通数据脱敏规范》
4.2 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表格
复制
| 领域 | 规模 | 标注方式 | 更新时间 |
|---|---|---|---|
| 智慧路网 | 50亿帧6K视频 | 半自动+人工复核 | 15min |
| 数字港航 | 12万小时AIS+雷达 | 船舶行为自动标注 | 实时 |
| 综合执法 | 800万条执法文本 | 大模型自动生成标签 | 日更 |
| 智能出行 | 2.1万亿条GPS轨迹 | 轨迹压缩+地图匹配 | 30s |
4.3 数据标注基地与质量评估
-
基地:青岛、杭州、广州三大交通数据标注基地,年标注能力**>3PB**
-
质量:采用**“3σ+模型置信度”双阈值,人工抽检5%**,错误率<0.5%
-
工具:开源Label-Studio-Traffic插件,支持视频跟踪、点云框、文本实体自动预标注
4.4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与交易
复制
省数据交易所←API网关←脱敏加密←原始库
├─数据产品:路网态势、船舶轨迹、执法风险指数
├─定价模式:按次、按量、按效果(ROI分成)
└─安全: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
2025年交易额:>5亿元,平均数据产品调用**>1.2亿次/年**
5 特色场景应用与成效
5.1 高速管理(广东示范)
-
场景:6K视频+毫米波雷达+气象数据→多模态大模型→30类事件(抛洒物、团雾、团雾+追尾)
-
成效:事件检测准确率93.2%,比纯CV提升18%;处置时长**↓35%**
5.2 港口运营(山东青岛港)
-
场景:AIS+雷达+视频+TOS作业数据→船舶行为预测→靠泊时间预测误差<8分钟
-
成效:泊位利用率**↑12%,集卡空驶率↓20%**
5.3 城市交通服务(江苏南京)
-
场景: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网约车四网融合→出行链预测→个性化碳账单
-
成效:用户满意度**↑22%,公共交通分担率↑3.1个百分点**
6 制度与标准体系
表格
复制
| 类别 | 编号/名称 | 状态 |
|---|---|---|
| 数据元 | DB37/T 4678-2025交通数据元 | 发布 |
| 分类分级 | T/JSITS 002-2025 | 发布 |
| 脱敏 | T/SDITS 003-2025 | 发布 |
| 大模型安全 | T/CRSC 001-2025交通AI模型SIL认证 | 草案 |
| 云边端协同 | T/ITS 0203-2025 | 征求意见 |
7 实施路线图(2025-2027)
表格
复制
| 阶段 | 时间 | 关键里程碑 |
|---|---|---|
| 底座夯基 | 2025Q4 | 多模态大模型平台V1.0上线,数据目录覆盖率>80% |
| 规模推广 | 2026Q4 | 5大场景全覆盖,数据交易额>3亿元,国产化率>60% |
| 全面成熟 | 2027Q4 | AI渗透率>90%,数据交易额>5亿元,国产化率>80% |
8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多模态大模型+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框架,系统回答了交通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用”三大问题。示范工程表明:
-
模型侧:云-边-端协同使端到端延迟<80ms,事件检测准确率**↑18%**;
-
数据侧:统一目录+授权运营使数据准备时间↓50%,交易额突破5亿元。
下一步将聚焦:
① 跨省域数据空间互联互通;
② 交通大模型SIL4安全认证;
③ 6G+太赫兹超低时延云边协同,为2030年“零中断”交通系统提供技术底座。
参考文献(部分)
[1] 交通运输部.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R]. 2022.
[2] 国家数据局. 数据要素×交通运输行动方案(2025-2027)[R]. 2025.
[3] 中国信通院. 交通行业人工智能白皮书(2025)[R]. 2025.
[4] DB37/T 4678-2025 交通数据元标准[S]. 山东省市监局, 2025.
[5] T/JSITS 002-2025 交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S]. 江苏ITS协会, 202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