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你想象一个(或亲身经历过的)场景:
凌晨一点,你负责的某大型制造企业客户突然打来“夺命连环call”。自动分拣线突然宕机,工业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流卡顿,AGV(自动导引运输车)任务中断。几分钟内,物流中心的传感器、机器人纷纷推送报警。
老板在工作群里追问:“我们的‘工业大脑’为什么没反应?能不能让AI自动判断原因并切换备线?能不能在一分钟内恢复?”
作为乙方的你,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企业自己的IT系统、网络或云厂商的问题。”
但这和我们今天的主角——电信运营商——有什么关系?
作为在IT和CT(通信技术)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的“老兵”,我亲眼见证着一个深刻变化的发生。在今天这个万物互联、AI实时推理正深入工业核心环节的时代,没有企业能单靠“私有云”和“本地机房”解决所有问题:
- 延迟鸿沟: 大规模数据必须就近在“边缘”处理,否则AI的实时决策(如<20ms)就是一句空话。
- 稳定鸿沟: 工业数据流量爆发,靠“尽力而为”的公共互联网远远不够。
- 合规鸿沟: 关键业务数据(尤其政务、金融、能源)必须落地在“可信、合规”的基础设施上。
- 调度鸿沟: 企业需要跨地域、跨节点、跨云商,像调用“电网”一样统一调度“算力”。
结果是什么?
企业和我们(SAAS及ICT服务商)突然发现:当今最能“一手托专网、一手托算力、一手托AI、一手托安全”的,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管道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
这不是一个行业内的小变化,这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底层结构正在被重塑。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场“换轨”对我们这些身处软件、SAAS、金融科技领域的从业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换轨”的必然:三条时代曲线的交汇点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运营商的关键词是“4G普及、5G建设”,那么未来十年的关键词是:“网络即服务(NaaS)× 算力即服务(CaaS)× 智能即服务(AaaS)”。
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因为三条最底层的驱动曲线,在这里交汇了。

三曲线交汇图
1. 政策曲线:从“网络强国”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我们都熟悉“东数西算”、“数字中国”。但这些词的背后,是国家第一次将“算力”置于与“水、电、煤”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地位。
这意味着顶层设计要求运营商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
不是……继续当一个只提供“连接”的“网络建设者”。
而是……成为“国家级算力与智能服务运营商”。
这不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必然战略。
2. 市场曲线:“C端冰海”与“B端火山”
我们来看一个“冰与火”的鲜明对比:
- 冰(C端): 市场趋于饱和。我们每个人的手机月租、流量套餐价格已经“内卷”到了极致。C端市场,已经从“增量蓝海”变成了“存量血海”。
- 火(B端): 政企市场爆发式增长。以中国移动为例,其数字化转型收入(B端)增速远超传统业务,已成为增长的“唯一引擎”。
更重要的是,B端客户(如开头的制造企业)的需求变了。他们不再是购买孤立的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