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脉合一:儒释道与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 第二部分 · 道家 · 自由的艺术 · 第四篇
在前几篇道家智慧的探索中,我们聊了“无为”的顺势之力,也谈了“庖丁解牛”般的心手合一。今天,我们要触碰一个更为根本、也更反直觉的道家智慧核心——“虚”与“空”的力量。
在一个恨不得把每一秒日程、每一寸空间都填满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感到窒息。手机通知不停,会议连轴转,大脑被信息洪流淹没。我们如此“充实”,为何却常常感到“空虚”和“匮乏”?
作为一名在ICT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常常需要为复杂系统“留有余地”的工程师,我深有体会。道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真正的生产力,往往不来自于“有”,而来自于那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无”——那些看似空白、实则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虚”与“空”。

“虚”与“空”的生产力
一、引子:那场令人窒息的需求评审会
前些年,我参加一场产品需求评审会。四个小时里,会议室仿佛变成了一个“功能堆砌场”。产品经理、市场代表、技术骨干……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往下一个版本的产品路线图里塞东西:
“这个竞品有的功能,我们必须加上!” “用户调研说想要那个,也得做!” “这个技术趋势很火,我们不能落下!”
直到整个规划变得臃肿不堪、逻辑混乱,几乎无法执行。最后,一位资深的设计师,也是我们团队里最懂“留白”艺术的,轻声说了一句:“各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确定不做什么,而不是急着决定要做什么?”
这句话,如同在喧嚣中投入一颗石子,瞬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开始反思。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患上了一种“充实强迫症”——恐惧空白,崇拜填满。我们以为把日程排满就是高效,把界面填满就是负责,把大脑装满就是博学。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 现实困境:为什么我们越“充实”,却越“匮乏”?
看看这些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填满式”生活:
- 日程被填满:张总监的电子日历,从早上7点的晨会,到晚上10点的邮件回复,密密麻麻,五彩斑斓。连午餐时间都标注着“与XX团队边吃边谈”。但他年终总结时,却茫然地发现,自己像个陀螺一样转了一年,真正重要的战略思考和深度工作,几乎为零。
- 界面被填满:李设计师接到的需求总是“这个页面要突出A,也要强调B,还要加上C入口……” 为了满足所有“有”的需求,她把界面做得像个琳琅满目的杂货铺。结果用户调研反馈:80%的用户觉得“太乱了,找不到重点”。过多的“有”,反而等于“无”。
- 大脑被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89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