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好,我是“多元洞见”的践行者。在IT/CT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我习惯于用“系统思维”去解构复杂的项目。但这些年,我发现最复杂的“系统”,莫过于“家庭”。
作为两个男孩的父亲,我更是亲历了这个“系统”的两次完整迭代。大儿子(老大)刚刚大学毕业,正一脚踏入真实的职场;小儿子正读中学,迎面撞上了青春期和中考的“双重压力”。
我等于同时站在了“马拉松”的终点线和“半程爬坡点”。
这种感觉很奇妙。我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为老大的奥数、升学而揪心的日日夜夜;而今天,当我看到小儿子为物理题紧锁的眉头时,心中那份熟悉的焦虑依然会泛起。
但不同的是,我已经“剧透”了。我知道这场“竞赛”的结局不是那个分数。
最近有个场景,让我感触很深。小儿子正为一次大考而焦虑,正在跟一套试题“死磕”。老大路过,看着满桌的卷子,对他弟说:“嘿,放轻松点。我跟你保证,你未来没有一个面试官会问你八年级道法考了多少分。我当年这门课可能就得了个C,不也照样毕业、找到工作了?你把这道题的‘为什么’搞懂,比考100分重要。”
那一刻,我这二十年来的焦虑,似乎被轻轻一“点”,就泄了气。
我们曾以为在为孩子的“永久档案”而战,但老大用他的经历证明了:人生的档案,是“可覆盖”的。 真正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不犯错”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能“处理”错误、从“C”中站起来,并能笑着把这份经验传授给弟弟的人。
这篇文章,不想给出一份标准的“育儿SOP”。我想和你,像朋友一样,聊聊这份焦虑的“系统架构”。我们已经穿越了它一次,现在,我们能更清醒地“重构”它。
一、焦虑的解构:一个穿越周期的“系统复盘”
我们对一个系统的复盘,首要不是去指责那个发出警报的“应用程序”(比如孩子的厌学,或父母的吼叫),而是要去检查它运行的“操作系统”(社会环境)和它自带的“历史遗留代码”(代际创伤)。
1.1 “操作系统”的压力测试:经济不平等下的“长期”博弈
我们总以为,“鸡娃”是攀比。但作为一个看完了全程的父亲,我更确信,这背后是一个冰冷的“经济理性”。
- 在高不平等、高教育回报的社会: 教育的成败,几乎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能站在哪个社会阶层。
十几年前,我为老大的“起跑线”焦虑,是因为我怕他“跌落”;十几年后,我看着他大学毕业,在“终点线”上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我才发现——焦虑是贯穿全程的。
起跑线的焦虑,是对“入场券”的焦虑;终点线的焦虑,是对“席位”的焦虑。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