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电信、银行、保险等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的IT老兵,我深知渠道对于这些行业,尤其是保险业,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销售通路,更是企业与客户之间信任的桥梁、服务的命脉。
当年的我,第一次参与一家头部保险公司的CRM系统升级项目时,曾被一个数字深深刺痛:公司每年投入巨额资源维护的庞大销售渠道,客户的二次触达成功率竟然不足15% 。这意味着,我们耗费心血构建的“高速公路”,实际上车流稀疏,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在无法建立真实连接的“伪渠道”上 。
这个场景,相信很多同行都似曾相识。它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在特定发展阶段共同面临的挑战与迷思。今天,我想邀请你一起,暂时跳出日常繁杂的项目和代码,共同复盘中国保险营销渠道这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看看它从何而来,如今身在何处,又将流向何方。
希望这次的探讨,能为我们这些“局内人”,特别是奋战在联络中心与CRM领域的建设者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与洞见。
引言:一场关于“连接”的进化
你是否想过,保险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其营销渠道的变迁,竟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三十年的商业进化史?从走街串巷的“人情单”,到银行柜台的“理财替代品”,再到手机屏幕上“一键投保”的便捷,每一次渠道的变革,都不是简单的销售方式更迭,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更高效、更可信地与亿万消费者建立“连接”的深刻革命。
这场革命的核心,始终围绕着两个永恒的商业命题:
效率与信任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脉络,深入这场进化的内核,看看能否为我们当下的工作找到一些穿越周期的答案。
第一章:奔流的河——渠道变迁的四个时代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理解“现在”是如何被“过去”塑造的。中国保险营销渠道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相互叠加、层层递进的时代。
1.1 个险时代:人海战术的激情与迷惘 (1990s - 2010s)
1992年,友邦保险将个人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彻底改变了保险业的生态 。一时间,各大险企纷纷效仿,开启了以“人海战术”为特征的第一次渠道革命 。
那是一个充满草莽英雄气息的年代。我记得当时合作的一家保险公司,他们的增员口号极具时代特色:“一人做保险,全家卖保单” 。这种模式在初期确实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依靠熟人间的信任和地毯式覆盖,迅速撑起了中国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最高峰时曾贡献行业超80%的保费收入 。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粗放的增长也埋下了隐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销售误导频发、高流失率……这些问题像藤蔓一样缠绕着行业,也让“卖保险的”一度成为社会上带有偏见的标签 。一位从业二十多年的老代理人曾向我苦笑:“我们那时候哪是招代理人,简直是在做‘人口普查’,每个月进来一批,又走掉一批,跟旋转门似的。”
思考小札: 人海战术的本质,是用人力密度对抗信息不对称。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代理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和“信任媒介”。但当信息获取成本降低,客户认知提升后,这种模式的低效和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1.2 银保时代:规模狂欢与价值反思 (2000s - 2010s中期)
大约在2000年左右,另一股力量异军突起——银保渠道 。银行,凭借其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点、海量的客户基础以及强大的国家信誉背书,迅速成为保险销售的黄金通道 。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0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